让“辛苦活”变成“技术活”
“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在全院20个病区推广
本报消息(记者 朱静怡/文 通讯员 滕晔瑭/摄)对朝九晚五的职场人士来说,一旦亲人因病住院就难免面临抉择:是请假陪护,还是聘请专业护工?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这一现实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关注。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及《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去年9月,金华市中心医院开展“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试点,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难题。从最初试点的两个病区,到今年3月推广至全院20个病区,“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在摸索中不断改进,收获了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好评。
更多患者和家属从中受益
“护理员很细心,对我母亲的照顾无微不至,帮忙翻身的动作也很专业,和护士们配合也挺默契的。”市民李女士说。
今年3月,骨科三病区成为“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60岁的颜桂香是其中一名医疗护理员,对于已有8年陪护工作经验的她来说,这身制服也意味着新的身份。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仅要负责穿衣、洗漱、如厕、喂食等生活护理,还要进行翻身、压疮护理、疼痛控制等专业照护,有时要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有一次,一名老人准备出院回家,可家属有事迟迟没到医院。其实当时护理员已经截单可以下班了,但她不放心老人,就陪在一旁为老人整理物品、跑前跑后帮忙结账,一直等到家属来医院接走老人。“住院这些天,护理员真的把我当家里的长辈在照顾,全家都很感激。”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自3月推广“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以来,已陆续有护理员收到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锦旗。
“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接受过专业照护培训的护理员给予生活照料,履行陪护职责,家属可视自身情况进行陪伴或探视。陪护服务的模式可选类别多,包括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多,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医疗护理员会佩戴一个电子手环,患者有需要时按下呼叫铃,护理员会第一时间来到患者身边。
“以前自己请护工费用比较高,现在不仅护理水平更专业、服务态度更好,费用也明显降低,我们选的是‘一对二’的护理员,费用连以前的一半都不到。”患者家属傅先生表示,这一模式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也节省了家属陪护的时间成本。
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是关键
专业和规范是“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的优势。从3月6日开始,这一项目在全院20个病区推行,截至4月6日共服务103人次,日均费用支出下降40%,患者陪护费共节省3.7万余元,满意度达100%。
上岗前,医疗护理员要接受基础照护培训,医院还会依据专科特点开展专科业务培训。内科患者用药多,外科患者输液多,分派至不同病区的护理员在经过培训后都掌握了不同的技能。“骨科的护理员要学习专业的轴线翻身、踝泵运动、牵引管理,这些细节都关乎患者的康复。”骨科三病区护士长许甜甜说。此外,护理员们还掌握了如何喂食避免呛咳、如何确保糖尿病患者科学饮食……
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医院逐渐建立起一支近60人的标准化医疗护理员队伍。在这一模式下,医疗护理员与护士的协作默契度有了明显提升。护士负责医疗工作,护理员在护士指导下承担生活照顾和部分临床辅助工作,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
金华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许红介绍,“多元化免陪照护病房”是护理部2025年的重点工作,接下来,医院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修订,强化护理员准入、培训、考核制度,逐步优化服务细节、提升质量,扩大覆盖范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贴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为构建和谐、高效的新型医患服务关系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