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特别报道

嘉兴 描绘城乡融合发展的“嘉禾蓝图”

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中心 濮院 姚庄横港村农民画

长安镇天明村紫藤花

荣星村足球公园

4月17上午,“AI赋能 智媒变革”地市媒体交流暨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在嘉兴启动,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近200名代表齐聚禾城,共话媒体融合的未来与城乡融合的蝶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嘉兴不遗余力。随后,媒体采访团开启了采风活动,以笔头、镜头丈量“嘉禾共富”的创新实践。

2004年,中共嘉兴市委明确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回首,20年转瞬即逝,“千万工程”累累硕果,在嘉禾大地上接续谱写和美乡村的建设华章。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人民币,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1。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在嘉兴市委书记陈伟看来,城乡融合发展要聚焦重点、持续用力,处理好“远”与“近”“点”与“面”“稳”与“进”的关系。2025年,嘉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对标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六改六融”为关键抓手,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金名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产业兴旺 催动农民富裕核心密码

这两天,在位于嘉兴南湖区余新镇的绿康米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陈强根电话不断。“眼下是春耕备耕农忙时候,田间管理很重要,我们这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几乎什么农机设备都有。”陈强根笑言。作为当地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康米业直接带动周边粮油农业种植大户263户,安排就业126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达到5万余亩。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自古以来,嘉兴是“浙北粮仓”“鱼米之乡”。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这已经是嘉兴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位列浙江省首位。多年来,嘉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以粮油产业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致富。同时,嘉兴也大力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中,嘉兴南湖菱、湖羊、黑猪、杭白菊等12条全产业链入选。

“千亩之间渺无涯,秋风碧水万人家。菱歌一曲凭鱼跃,湖面熔金夕照斜。”这首诗再现了“秀洲八景”之一“菱荡渔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此景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胜丰村菱珑湾。

南湖菱是嘉兴的特产,属于无角菱,也称元宝菱。

千千生态农场种菱户王文娟种菱多年,她告诉记者,菱角虽然长成于7月,但中秋是菱角最为饱满成熟之时,甘甜清脆,给小孩子吃菱角更寄托着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

“我们希望深挖土特产优势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将乡村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兴业致富的金字招牌。”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真表示。

以黑猪产业为例,目前,位于海盐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在该企业带动下,2024年,海盐黑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2.85亿元,今年产业链产值预估可达15.4亿元,2027年产业链产值将超20亿元。为了支持黑猪产业发展,嘉兴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黑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进嘉兴黑猪的保种、繁育和价值链深度开发,打造嘉兴黑猪全产业链。推动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猪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从而带动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还大力提倡以一产为基础,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推进“农业+”发展。2017年,嘉兴在平湖市(广陈镇)成立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2024年12月,嘉兴经开区迎来“火辣”喜讯——韩国国民级食品企业三养食品(SAMYANG)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式落子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记者从嘉兴经开区获悉,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4家,集聚了美国玛氏、雅培、荷美尔,法国莫林调味品,意大利米开朗冰淇淋、意口艺脍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健康食品企业。而今,嘉兴各地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招大引强,引入农业重大项目成效显著,一批“大、好、高”农业项目落户,为嘉兴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和美乡村 谱写诗画江南崭新篇章

“传球,传球,往我这边传。”

“有机会,射门。”

身着比赛服的球员奔跑在球场上,互相穿插,激烈攻防;在“球迷之家”咖啡馆里,假期回村的年轻人、周边村民点上一杯咖啡,看着精彩激烈的足球比赛;在“足球驿站”观赛平台上,数十名观众打开手机拍摄。

这是4月11日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足球公园上演的一幕。记者从荣星村获悉,虽然天气乍暖还寒,但村里的足球公园早已人气火爆。“3月以来每周五晚上都安排了比赛,周末也有自发来踢球或是临时预约赛事的团队。”荣星村党委书记姚勤锋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年,随着村里足球公园的建设,足球IP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自改造以来,荣星村多次承接各类足球赛事,举行球赛超300场。

以“体育+”催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生动例子在嘉兴还有不少。今年3月30日,第六届“长三角水乡古镇”乒乓球邀请赛在西塘镇鸦鹊村文化礼堂圆满落幕。这场由“村”承办、“村”参与、“村”共享的赛事,不仅展现了长三角水乡古镇的体育活力,更以“村乒”为纽带,书写了全民健身与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作为赛事举办地的鸦鹊村,近年来通过建设村级体育馆、组建村民乒乓球队,让“国球”运动扎根乡土。村民老张感慨地说:“村里第一次办这么大的比赛,我们一早就过来了,家门口的热闹比过年还喜庆。”

在嘉兴,乡村业态有“体育+”赋能,也有“文化+”的加持。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绵延110多公里的大运河给嘉兴这座城市带来无尽繁荣和辉煌,浇灌了嘉兴的“根”与“魂”,塑造了嘉兴作为运河古城的地域风貌、文化标识和发展脉络。

2023年11月,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嘉兴举行。以“世界”为名,以运河历史文化为载体,嘉兴拿出了“中国古镇看嘉兴”的鸿篇巨制。乌镇、西塘、盐官,在18个名声在外的运河古镇中,桐乡市濮院镇曾以“日出万匹绸,嘉禾一巨镇”而著称,明清时期位列江南五大名镇之一。2016年濮院镇启动古镇有机保护提升,让古银杏、翔云观、古桥群……这些流淌着记忆的地标愈发精神的同时,与时尚产业相融合,成为中国古镇旅游新标杆。

3月下旬,与濮院古镇相邻,位于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的千亩槜李花盛放,烂漫花海间,桃园村的新兴业态蓬勃生长。3月24日,2025年桐乡槜李文化季·赏花季在梧桐街道桃园村盛大启幕。整个桃园村摇身一变成为巨型游园会。“从3月赏花到6月品果,再到全年不断档的文化活动与特色体验,我们希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介绍。

从上海市中心出发,在手机导航里输入嘉兴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的坐标,车程不过60多公里,耗时不足1小时。对于许多长三角“都市客”而言,姚庄镇横港村是一个开车1小时就能实现“归田园居”的地方。

在该村村民马冬梅的自建房里,记者看到,2019年改造成了白墙黛瓦的农家乐。周末屋前空地上会架起七八口大锅,红烧羊肉、炖猪蹄、清炒菱角……飘香十里,迎各方来客。

马冬梅如今已是“网红村”里的“网红老板娘”。随着村里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包括马冬梅在内的1600余名村民得以拥有不输于城里人的年收入和社会保障。

而今,在嘉兴,类似梧桐街道桃园村、姚庄镇横港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来自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1%。40个运营重点村,新增业态166个,新增投资额4.16亿元;重点村累计接待游客1890万人次,业态经营总收入23.64亿元,运营收益对村集体贡献累计达4464.3万元,占比由2023年的15.34%提高至30.63%。

20余年来,在嘉禾大地上,“千万工程”犹如一支巨大的画笔,不仅描绘出嘉兴全域诗画江南的乡村风貌,更演绎着从统筹城乡发展典范到共同富裕典范的精彩跃迁。“千万工程”更在嘉兴铸就万千个如星辉闪耀的美丽村庄,点缀了这一幅最美的田园水乡诗画。

据悉,自2009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五轮“强村政策”,有力带动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2024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946宗……此外,嘉兴还涌现出多种强村富民模式,被归结成“强村十法”“农民共富十法”,不断盘活乡村资源、做活乡村业态。

幸福蝶变 呈现和谐生活多样维度

位于嘉兴海宁市周王庙镇的博儒桥村,密布着19个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村民每步行三五分钟,便能看到一片新园地。这里是如何做到移步换景的?秘诀在于众筹。“那时候,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苗出苗,共同筹资11万元,打造了村内第一个主题精品园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回忆起村里第一个众筹公园,该村党委副书记瞿小妹如是说,能够做到村民人人支持并非易事,关键是把村级事务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博儒桥村走出的这一条乡村“善治”之路,只是嘉兴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嘉兴市相关负责人看来,每一个村(社区)是“一村一品”,解决基层治理问题达到“善治”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漫步在嘉兴经开区长水街道中南公园,绿化造景整洁大气,运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等社区公园的多样性功能让周边居民赞不绝口。“居民想要社区里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会通过社区议事平台倾听大家的意见,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鲍红笑言。

如今,中南社区打造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品质文化生活”。2022年,中南社区被确定为嘉兴市首个体卫融合试点社区,后又升格成为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创新探索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试点提供实践样本。

这两天,同样位于嘉兴经开区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里,一个企业服务站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估计工期两个月,很快就能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创投集团运管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从嘉兴经开区获悉,浙江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是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嘉兴经开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随着高创园的不断发展,园区企业快速聚集、高层次人才不断引进、园区人口迅猛增长,对整个园区的治安管理、区域治理、平安建设、企业服务、人才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

“未来企业服务站建成后,会按需下沉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办证办事人员,让园区企业、人才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不用跑’的服务。”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集团正在积极对接税务、工商等部门,等企业服务站运营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相关企业服务功能。

当下,人才正成为嘉兴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最强大黏合剂。距离嘉善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西塘镇祥符荡畔,活力奔涌。细胞培养大黄鱼、食品柔性生产线、管道清洗机器人、智慧民房运维监测平台……行走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随处可见前沿、智能、绿色的科技成果,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是浙江大学与嘉善县政府共建的高能级平台,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一批兼具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的未来实验室,助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嘉兴,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蝶变,还不只是科技与人才的落地。2024年4月,嘉兴经开区“双溪春好”叙新会上,双溪湖公园及城市学习中心、都市文旅中心、城市康养中心等项目提上日程,与在建的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嘉邻中心及山姆会员商业中心共同构成双溪湖超级未来社区“一园七中心”核心配套,全面满足市民学在双溪、游在双溪、颐养在双溪、休闲在双溪的愿景。

时隔一年,山姆会员商店已经开业。学习中心、康养中心即将开工,双溪湖公园建设正酣,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和嘉邻中心即将竣工,一个个项目奏响了“春日进行曲”。

20多年来,随着嘉兴乡村的美丽蝶变,城乡差距的鸿沟在不断缩小。乡村的全领域发展更让“城里人”羡慕起农村。未来,嘉兴将全力规划好、建设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产业、人口、服务、基础设施等在发展轴上有机融合、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