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总工会为企业发展 “链”上创新引擎
本报消息(记者 王志坚 通讯员 吴婷)日前,“浙江工匠”周华英在注塑机前拧下第1000颗螺丝,这个动作被工会剪成15秒短视频,成为义乌200多家企业的晨会教材。不同于传统的照本宣科,这里的班前会带着“机油味”——工会主席拿着财务报表讲脱口秀,95后技工用直播展示模具微调技巧,就连食堂阿姨都能端着豆浆指出包装线浪费点。“爱吉第”公司的00后技工小张说,他们班组已养成“会前刷题、会上抢麦、会后跟练”新习惯。
今年以来,义乌市总工会发挥组织优势,深度拓展“班前十分钟”活动载体,全力将班组车间打造成“金点子策源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月以来,“班前十分钟”已累计开展120余场次,覆盖职工2500余名,征集“我为改革献一策”优质金点子100余个。
义乌市总工会构建“市总专班统筹、镇街工会推进、企业班组落地”的高效工作机制,将政策理论转化为职工易于理解的“车间语言”,通过“劳模工匠谈匠心”“工会主席述感受”“职工代表说体会”等形式,精心打造生动活泼的“班前加油站”。同时,搭建“三链闭环”突破发展瓶颈,建立“问题链—创新链—服务链”的转化机制,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实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管理提升等关键领域畅所欲言,成功打通职工建言献策的“最后一公里”。
活动开展以来,如“爱吉第”公司累计收集职工诉求及建议30余条,其中10余条被采纳并落地实施;鼎邦文体用品有限公司职工提出优化生产线布局的建议,经评估被纳入“问题链”,工会组织劳模工匠与职工共同研讨,形成创新方案纳入“创新链”,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实施,促进企业产量提升500%,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9.3%;周华英工作室培养14名技能人才、完成13项技术攻关与改造,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大大激励职工踊跃投身技改创新实践。
随着活动深入推进,各方协作愈发紧密,集体协商平台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在助力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时,推动企业更加重视基层治理,加速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形成职工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