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4版:教育

文章导航

走进荣光 迈向世界

——解锁金华市荣光学校精英教育成长密码

张晓蓉 申盼路 金晓英

在金华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教育创新的浪潮正激荡出璀璨的浪花。金华市荣光学校,这所创办于2012年的民办学校,以“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融合培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用13年的砥砺深耕,从默默无闻的新兴力量蜕变为浙中民办教育高地。学校构建的小初一体化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通过德育浸润、兴趣激发、艺体涵养和情感培育,打造了一个“全程精英成长共同体”。在这里,科学与人文的根系交织成沃土,独立与感恩的枝叶向苍穹舒展,每一名学子都能在多元化的教育生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

学习荣光 以智慧点燃未来

关键词:个性启航·全球视野

荣光学校汇聚众多教育精英,以特级教师徐锦生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团队,堪称教育界的“梦之队”。团队中有2名拔尖人才、3名资深名校长,还有36名省市区级教坛新秀、教改之星,如此强大的教育阵容令人瞩目。他们中,有深耕教育领域五十余载、稳如“定海神针”的教育前辈,有从海外归来、精通双语的教育达人,更有奥运冠军李杰、著名词曲作家陈越等跨界导师。近3年,这个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荣誉26项、省级奖项23项,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奖项达66人次,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诠释了“学高为师”的深刻内涵。

荣光学校坚持“小班精耕”的教学模式,小学每班不超过30人,初中每班严格控制在40人以内,师生比为1∶8的黄金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关注。学校创新推出个性化教育“三维成长模型”:横向构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纵向打通小初九年一贯制培养通道,纵深实施涵盖生活自理、社交礼仪、国际交流等内容的“十个能”素养工程。这一模式使得初中部连续4年荣膺婺城区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称号,学生中考重高上线人数比例超30%,普高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充分印证“尊重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起点并非终点,潜力能够突破升学天花板”的教育真理。

国际化教育同样亮眼:学校的外教课堂占比超30%,学生不仅能用英语排演《哈姆雷特》,更与加拿大姊妹校合作完成“极地生态保护”课题研究。“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答题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用全球视角思考问题。”徐锦生校长说。

学校独创的动态学情档案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通过采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数据、心理测评等指标,自动生成个性化成长路径。该系统显示2021届初中毕业生陈锦琳的成长轨迹,识别出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能,学校为她配备优秀科学老师担任班主任,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因材施教模式的培育下,陈锦琳不仅保持全科均衡发展,更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独特优势。在首届毕业生中考中,她以金华市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金华一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如果没有荣光学校对个性化潜能的挖掘,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陈锦琳在毕业演讲中说。

德育荣光 以品格铸就未来

关键词:德教融合·心灵成长

荣光学校将德育视为“生命的觉醒工程”,注重从规范到共鸣的德育升华,构建独具特色的德教融合四重境界:通过开展“三队四jing五美五面旗”行动,彰显德育的基石、土壤、保障功能;通过环境浸润、圈层共建、仪式赋能,体现德育的唤醒、激励、共鸣作用;通过学科德育融合、建立显性激励体系,实现教学为德育服务、让希望照亮前路的目的;通过学科赋能、开展情绪价值教学,守护学生心灵的春天。

在荣光学校,站队要求“如松挺立”,路队遵循“无声有序”,跑队体现“步伐铿锵”,从这些寻常细节锤炼学生品格。教室“净能生美”、自习“静能生慧”、竞赛“竞能生优”、师生“敬能生德”,将“四jing准则”渗透日常。教学楼主墙上镶嵌“荣光精神”浮雕,走廊悬挂历届优秀学子手写寄语,图书馆设“家国情怀”主题书架,甚至在食堂立柱上也镌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书法作品。“这些细节让德育不再是说教,而成为一种沉浸式体验。”该校常务副校长郑显珍说。

“学习搭子计划”为学生匹配“导师+学霸”组合,班组备课组化身“教育合伙人”,新生入学礼上学长为其佩戴镌刻校训的徽章,毕业典礼设计“穿越梦想之门”环节,英语课选取《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片段,体育长跑课更名为“突破极限之旅”,心理教师研发“考前呼吸冥想操”。家长陈先生在朋友圈写道:“这些仪式让教育有了温度,孩子眼里的光说明一切。”

快乐荣光 以趣味滋养童心

关键词:兴趣课程·活力校园

在荣光校园,快乐并非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嬉戏玩耍,而是寓教于乐的成长交响曲。学校大力倡导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教育,20余座特色场馆宛如神奇的魔法屋,将学习变成一场场充满惊喜的探险之旅。

学校开设机器人、无人机、创客、编程、陆模、空模、陶艺、安全课、天象课、游泳、射击、钢琴、书法等百余项走班选修课程。从这里走出的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生活能自理、社交能行礼、下水能游泳、户外能生存、上台能演讲、才艺能展示、英语能交流、活动能组织等“十项全能”。六年级的王同学同时选修编程、陶艺和野外生存课:“在这里,每一天都像在解锁新技能。”

“非遗+”课程是荣光学校的文化名片。在加拿大研学营中,12岁的赵同学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婺州窑制作工艺;在学校开放式阅览室里,10岁的李同学身着戏服,为参观者表演婺剧《断桥》选段,唱腔婉转、身段灵动,引得观众连连喝彩。“这些孩子让我看到,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有生命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老师说。

艺体荣光 以美育塑造品格

关键词:体魄强健·审美启蒙

在射击馆,奥运冠军李杰亲自指导学生瞄准靶心,学生需在30秒内完成装弹、瞄准、击发。然而,成绩并非唯一标准,“呼吸平稳度”“专注时长”同样计入评分。2025届学生游泳中考满分率高达97.7%,这得益于分层教学模式:在恒温泳池,零基础学生从“浮板漂浮”学起,进阶者可挑战50米混合泳。女子乒乓球队队员刘恩妤连续获得4次市冠军赛冠军,并取得省运会第三名、市运会第二名的好成绩。目前,学校共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6名。

艺术教育在荣光学校同样魅力非凡。学校每年举办“荣光嘉年华”,千人共绘百米长卷、民乐团舞台演奏、戏剧社改编《雷雨》为现代校园版……胡菲姚同学在金华市少儿声乐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初中部在金华市艺术素养监测中勇夺第一名;2022年,校舞蹈队携原创作品亮相浙江省运动会闭幕式,以力与美的融合斩获组委会特别奖。

正如美术教师张晓蓉所说:“我们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用美学视角观察世界的未来创造者。”

幸福荣光 以温暖定义教育

关键词:透明厨房·如家之暖

在荣光学校,幸福是可感知、可量化的温暖。学校食堂不仅是满足味蕾的地方,更是开展食育的重要课堂。

每天清晨6时,中央厨房开始忙碌运转。200余种食材经过严格的农残检测、留样登记后,由专业厨师精心烹制。红烧狮子头选用黑毛猪腿肉,来自有机农场的青菜是当天采摘的,就连汤羹都由专属营养师调配料包。每周菜单提前公示,荤素搭配比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值周校长每日陪餐,膳食委员会定期巡查,这种“舌尖上的精准教育”赢得家长们一致好评,甚至有家长直呼“想蹭饭”。食堂阿姨那句“一蔬一饭的科学,一汤一羹的温情”,更是被学生写进“感恩信箱”,成为温暖的记忆。

寄宿生活是荣光学子独立品格的锻造熔炉。与传统寄宿制的冰冷管理不同,荣光学校的宿舍是温暖的“第二家庭”。6人间寝室配备原木家具、独立卫浴、壁挂空调,墙上贴满孩子们充满创意的涂鸦。而那些看不见的细节,更令人感动。

24小时守护,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每栋宿舍楼配备专职生活老师,“四心服务”无处不在 —— 深夜查寝时掖好的被角、生病时煮好的姜茶、生日时准备的惊喜小礼物……家长群里每天都记录着这些动人的日常。

自立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蜕变。寄宿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必修课,从一年级学习叠“豆腐块”,到九年级策划寝室文化节,每周的主题生活技能课教会学生熨烫衬衫、整理行李箱,甚至应对突发状况。正如毕业生小王所说:“在荣光学校学会的整理术,让我在大学宿舍的评比中年年拿第一。”

心灵驿站是学生成长的避风港。“悄悄话信箱”每天都会收到孩子们的匿名心事,心理导师会第一时间介入疏导,守护着青春期的敏感心灵。有家长说:“一间小屋,盛放独立与友情的双重成长。”

感恩荣光 以爱书写双向奔赴

关键词:情感浸润·精神传承

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生命的唤醒与爱的流转。在荣光校园,每一封书信都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密码。陈锦琳在《一封感谢信》中深情回忆:“备战中考时,班主任徐老师教会我‘调整呼吸比急于瞄准更重要’,这让我在高考考场上依然保持冷静。”去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在新的征程中,依然凭借荣光赋予的综合思维与坚韧勇气迎接挑战。在信中,她用亲身经历激励学弟学妹,完成爱的双向奔赴。这种教育能量的循环,正是荣光学校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家长陈女士至今还珍藏着女儿刻有“慈母手中线”的家书陶盘,这个承载着孟郊诗句的手工艺品,曾在校园嘉年华上引发广泛关注。更令人感动的是“三代同校”现象:从教40多年的老教师郑炳增,他的孙子如今也在荣光就读。徐锦生校长常以“看着校园毕业林里栽种的金丝楠木树年年抽新芽,就像教育的火种代代相传”来阐述“教育即农业”的理念——每个生命都在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最终成为滋养他人的养分。

十三载春秋,荣光学校以德育为根、教学为干、艺体为枝、情感为叶,只为托举更好的你。

在这里,学生不仅学会“如何答题”,更懂得“如何做人”;不仅追求“分数卓越”,更修炼“精神丰盈”。当晨光洒向刻着“走进荣光 迈向世界”的校训石,新一代学子正带着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走向属于他们的星辰大海。

走进荣光,遇见更好的自己;迈向世界,书写中国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