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文化

何小红和她的三十载花季

通讯员 张苑

1995年,何小红25岁,女儿郑珂半岁,何小红在金华市区的天堂鸟花苑开始了与插花艺术的缘分。时光飞逝30载,何小红辗转于各类花艺培训课堂,郑珂也在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有了自己的教学花艺馆。何小红对花艺的爱好受父亲何根林影响,郑珂则从小跟在母亲何小红身边,耳濡目染爱上花艺。

一家三代与花的故事还要从婺城罗店的后溪河说起。

千年花房里的花经济

后溪河村是婺城山茶花的故乡。相传“北山四先生”之一的何基是将山茶花从宫廷带入金华民间的第一人。“何氏三杰”栽花布道,也将这一份对山茶花的钟爱传播给了后溪河的淳朴农家。到了何基第三十七代孙何根林手里,家门口的山茶花迎来时代发展的红利,后溪河家家户户的日子比那盛放的山茶花还要红火。

“两片叶子一个芽就能卖五元钱,这还是普通品种,名贵的品种价格更高。我们姐妹俩在学校吃住一个月的费用也就五元钱,这五元钱还足够偶尔接济家里经济不好的同学。”何小红说。这样的山茶花种满了家里三大片苗圃。

风口上的茶花经济不仅带给少年何小红相对富足的生活,也吸引人们慕名而来。十五六岁的年纪,何小红便领着外来茶花商户穿梭于村里农户的田间地头,搭建起后溪河与外界对话的桥梁。“看到本地茶花的资源优势,找到外界的需求缺口,这中间就是市场机会。”何小红说。

这份敏锐的洞察让何小红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率先打通云南鲜花直送渠道,做起鲜花批发带零售,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繁花似锦又十年,十里红妆送嫁娘。花束装饰婚车,鲜花布置婚房。这份以花送嫁的潮流涌进了上世纪90年代的金华,成为何小红最浪漫的人生记忆。“一路繁花,许你一世繁华”也成为何小红聚焦婚礼花经济的招牌解说词。

改革大浪里的花征程

24岁结婚,25岁生下女儿,何小红辞掉金华市汽配修理厂的稳定工作,在姐姐开的一家花店里负责日常插花,心里欢乐无比。在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奔波的年代,买花是小众群体的奢侈。2000年中日友好插花交流大会,何小红第一次作为金华市的代表参赛,现场来了好多专业的评委。何小红认真插了两个作品,信心满满想要博一个大奖。憧憬间,评委拉着小姑娘到一旁,悄声说道:“小姑娘,你插的花真好看。”何小红心里一喜,不想评委又道:“但是呢,离专业插花还有一段距离。”“我当时满脸通红觉得无地自容,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何小红回忆。正是这次经历,成为她走上专业插花之路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文化传播伴随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浙江省花协每年组织参观交流比赛,何小红频频参加各种插花大赛,接触了许多来自海外、港台的专业评委,欣赏到式样丰富的插花作品。画龙点睛的作品解读也让何小红看到插花艺术美丽形式之下精彩的文化韵味。“插花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花、叶、枝都是素材,你要通过它们的颜色、形状、纹理的搭配来表达想要诉说的情感和意义。一个作品好不好,不在于花材多不多,哪怕几朵花和枯枝树藤也能做出好作品,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表达是否生动准确。”何小红说。

如此日复一日与花对话,何小红的作品素材不再仅限于采买的花材。在她的眼里,院墙深处倔强的野草,山林余晖下的枯枝,安静躺在晨露中的果子……都夹带着光阴的故事,成为一个个特别的生命符号。如何用好这些自然之物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感,恰是对何小红指间插花艺术的淬炼。年深日久,这份淬炼让何小红的插花艺术燃起自由创新之火,获得不少奖项。

点亮万家的花生活

光阴荏苒30年,何小红步入中年。女儿郑珂已然而立,花艺市场几经更迭,花束不再是小众的奢侈,早已走进万户千家的日常生活。何小红也逐步把重心转向花艺师考证培训。眼下恰是春花烂漫时,也是何小红最忙碌的日子。

近两年,何小红专心于花艺师人才梯队的培养。为了落地“万物皆为素材”“信手拈来就地取材”的插花理念,何小红在白龙桥镇筱溪村开辟了一处种福小院,栽种了100多种本地常用花材。以茶花、佛手、桂花等婺城道地代表性花材为主的系列插花课程也传播开来。此外,何小红作为金华特殊教育学校的外聘老师,持续8年给听障班的孩子教授花艺课。她希望,插花艺术也如当年点亮她的人生一样点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