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时代回响(一)
张小彬:智能制造“探路者”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在工业文明的长河中,中国工人的双手始终托举着时代前进的齿轮。当2025年的晨光穿透工厂穹顶的玻璃幕墙,投射在工业机器人流畅的机械臂上时,一场跨越百年的传承与蝶变正在悄然完成。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一线工人如何通过技能迭代、创新实践和文化传承,打破传统“流水线工人”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作为“智能制造参与者”“行业标准制定者”“文化创新传承者”的多维角色。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婺城服务中心联合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策划了一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时代回响”系列报道,从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去触摸中国产业工人基因里跃动的创新密码。
在浙江润华机电有限公司车间,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在这个钢铁交织的舞台上,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用20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传奇。从手持扳手的学徒到闪耀的“浙江省杰出工匠”,张小彬以精益求精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的胸怀,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标杆。
他的故事,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策划:张明 丰晓原
文字:记者 孙武斌
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 马晓芬
图片:吴潮宏
磨砺初心:从学徒到工匠的嬗变
2003年,张小彬从金华市技师学院毕业,通过校企合作招聘进入润华机电,成为一名普通车床操作工。当时,车间里只有一台手摇液压搬运车、一把电动螺丝刀,很多工序都要靠手拧,所有机床都是手摇型。
技术是工人的立身之本。虽然工序很简单,但从小热爱机械操作的张小彬迷上了这些操作。白天,跟在老师傅身后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夜晚,自学《机械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技术》,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下数百种刀具参数和加工误差案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工作两年多的张小彬参加金华市青工技能比武,勇夺第一名,成为全市首批“青年岗位能手”,迈出从“工”到“匠”的第一步。此后,他先后自学数控编程、焊接机器人编程等技术,扎根技术一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将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实践相结合,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技能人才。
十年磨一剑。2015年,在浙江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张小彬以独创的“阶梯式渐进加工法”斩获数控车工组冠军,同年获评“浙江省技术能手”。荣誉背后,是他经历上百项工艺改进的磨砺。正如他所言:“工匠不是熬资历熬出来的,是用千万次练习和失败堆出来的。”
从钳工、车床、铣床、电焊等工作,从一线学徒工逐渐成长为车间主任,再到客服中心经理、公司技术副总,尽管职位在变,但张小彬那颗勤勉实干的匠心始终没变。“20多年来,我与公司一起发展,也赶上了国家对技能人才重视和培养的好时机。我想告诉年轻人,新时代工人只要脚踏实地、钻研技术,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向新而行:数字浪潮中的坚守与超越
在润华机电生产车间,第三代焊接机器人接收到焊接指令后,按照预设程序启动机械臂连续作业,触到产品焊缝时,焊花飞溅。焊接环节都在封闭空间里进行,与工人隔绝。
“传统滚筒焊接劳动强度大、产量低,我通过不断钻研和反复改进,连续升级完成第三代焊接机器人。”张小彬一边查看操作面板,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机器人通过上下料,能够完成从滚筒的零部件加工到焊接共十几道工序,焊接效率提升100%。
润华机电创立于1989年。2008年,企业的绞盘业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滚筒的焊接遇到生产瓶颈。“当时,企业只有两名电焊工,根本无法满足产品出货需求。”张小彬介绍,传统焊接方式,通过笨重的夹具固定,人工操作既费力又费工,同时误差、疲劳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始终是生产痛点。
当时,张小彬反复琢磨,提出滚筒双枪自动定心焊接技术。白天要上班,他就晚上钻研。翻阅各种资料、请教老师傅、研究设备性能,张小彬带着技术研发团队,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首台双枪自动定心焊接设备,让焊接实现半自动化。
对张小彬来说,这是他投身智能制造的首次尝试,也几乎是一次从山脚向上攀爬的过程。创新的结果令人欣喜,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后来,他又主导优化完成第三代焊接机器人。该机器人投用后,实现焊接相关十几道工序集成,成为整条生产线的生产中枢。通过实施智能制造技术,企业实现了生产现代化、数据化、可视化,机床参数、生产产能、产品状态等信息都能即时呈现。
无论技术如何更迭,张小彬始终坚守一线。每周二的“车间课堂”,他会给一线工人演示如何手工研磨一把完美的车刀:“机器替代不了工匠的判断,就像再智能的导航也取代不了司机对方向盘的感知。”
薪火相传:让工匠精神开花结果
在润华机电的22年里,张小彬带领研发团队先后取得2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8项,为公司创造了6000多万元经济收益。他主导研发的“钢丝绳自动截取法”“滚筒摩擦式缠绕法”“绞盘恒拉力测试”等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设计制作的“在线拉力测试机”,告别以往跨多个区域作业的现象,有效破解了生产瓶颈。如今,润华机电的绞盘生产规模居全球前列,是国内重要的绞盘研发与生产基地。
“一个人再厉害,也撑不起整个制造业的未来。”2018年,张小彬创办金华市张小彬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人员11名,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7人,获市级以上技能荣誉5人。
在智能制造车间,张小彬就像是架在技术工程师和技能工人之间的一座桥。他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桥梁,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2020年以来,张小彬陆续在金华市广播电视大学、金华市技师学院等举行200多场讲座,传授自己的技能知识。他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获评“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改变产业工人队伍结构的主力军,将是来自各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因为他们跟得上各种先进设备的替换脚步。”谈到自己从业20多年的人生经历,张小彬说,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让工匠精神
闪耀时代光芒
孙武斌
4月25日,一场向“追光者”喝彩、向劳动者致敬——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在婺城区婺新广场举行。身披“2025年婺城工匠培育人”红绶带的领奖人员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受到与会人员注目。
近年来,婺城区在深化改革创新中不断激发劳动者的智慧,培育更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劳模工匠,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劳动者争当新时代奋斗者、勇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广大劳动者树立“技能报国、匠心筑城”理念,积极投身“港”“廊”“链”主战场,在助力主城崛起的火热实践中,用智慧和汗水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最强音。自2005年以来,婺城先后涌现5名全国劳模、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4名省部级劳模、48名市级劳模,他们扎根一线、锐意创新,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答卷,以先锋之志擦亮婺城名片。
当前,婺城正处在爬坡过坎、突围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全力推进主城崛起的奋进之时,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要进一步精心培育省、市、区级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工匠为主要带头人,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动工具、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和现代服务、非遗传承等行业或技术领域开展创新活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主城崛起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当“十四五”规划将技能型社会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当“新八级工”制度重启技工职业通道,中国产业工人迎来最好的时代。在婺城,以张小彬、姚海涛、魏彦杰等命名的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正以新时代的工匠代码改写工业语言,用智慧重塑制造范式。他们的成长轨迹,恰似淬火成钢的过程:经过岁月熔炉的锻造,承受技术变革的锤打,最终绽放璀璨的精神光芒。
奋力谱写城市蝶变的最美篇章,需要广大劳动者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为“婺城制造”强筋健骨,也为婺城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奏响新时代奋斗者的激昂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