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永康新闻

再夺“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永康续写治水惠民新篇章

通讯员 俞海 摄

记者 舒珊珊 章陈波 摄

记者 舒珊珊

漫步永康江畔,所见之处水清岸绿山翠;游走湿地田野,悠见白鹭击水泛起一池春色……近年来,随着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永康城内的水美风光愈绘愈靓,人水和谐的生活图景不断上演。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治水10年,永康以“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水环境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为工作目标,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全市5个市控断面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连续8年达标率100%;获评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系金华市唯一、全省唯三;获2023年上下游生态补偿正向奖励100万元;去年,县级饮用水源Ⅱ类水质达标率100%,江河长履职积分排名金华市第一,继2022年之后再夺“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

一张张漂亮答卷的背后,是永康守护一江碧水的执着坚守,更凝聚着永康躬耕治水的一篇篇“治水经”。未来,永康将继续以水为笔,书写“城水相融 治水惠民”新篇章。

基建提速 底座夯实

基础设施是高质量推进“五水共治”的底座。近年来,永康加快治水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五水共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永康全域开展镇街“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工程。在全市14个乡镇(街道)及2个省级工业园区启动“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镇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分批次推进相关工作全域铺开,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通过“污水零直排”省级星级园区验收。持续深入推进“管网全排查、立管全改造、管网全疏通、截流全整治”,基本消除雨污混流、污水直排和雨季污水溢流现象,真正实现“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

系统布局城镇污水处理体系化建设。象珠(唐先)污水处理厂二期、芝英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完成验收;城市污水处理厂五期扩建完成工程量的55%;前仓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完成工程量的45%;龙山污水处理厂三期完成施工总承包招标,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启动实施15项管网配套工程,加快形成与“污水零直排”建设要求相匹配的雨污水管网体系,构建全市污水管网互联互通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系统,有效提升汛期污水处理系统韧性和抗应急能力。截至目前,新(改)建污水管网5.33公里,完成率达113%;新(改)建雨水管网7.63公里,完成率达381%;三镇联建主管网复线工程完成70%。

全面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双提标工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工程,全域实施精准治理,持续推进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标准化运维工作。完成371座农污终端标准化运维,行政村覆盖率达97.26%,全年出水水质达标率达96.62%;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改)建,完成率达206.25%;幸福河湖农村水系综合治理任务超额完成3公里。获得农污省级补助资金739万元,补助资金量居金华各县(市、区)第二。

试点先行 打造示范

去年4月,首批“最美浙中生态廊道(段)”评选揭晓,永康双溪流月生态廊道成为首批8条“最美浙中生态廊道(段)”之一。

双溪流月生态廊道是浙中生态廊道闭合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永康核心区域,起于西城街道阳关桥,沿永康江、南溪横穿主城区,终至石柱镇寺山脚村,全长11.8公里,总面积超1900亩。该廊道以“宜居水岸”城市形象为立意而设计,在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慢行配套、改造绿化景观、修建特色栈道、增设休闲场所等措施,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以潺潺流水为媒,串起“双塔凌秋”“西津晚渡”“华溪钓隐”等古景,将永康城市文化与周围景观相融,打造具有山水风光特色且满足市民郊野游憩休闲的综合性城市长廊。

在双溪流月生态廊道建设的基础上,永康进一步扩面提质,努力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连续3年获评金华市生态廊道建设先进县(市、区)。

永康其他水生态治理试点先行项目也取得显著成效:单村水站提升改造、河(湖)长基层管护队伍建设、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公安邮电宿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项工作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水土保持空间管理制度改革、“水管家”涉水服务场景入选省级改革试点;水利工程“三好准则”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获批示肯定;连续4年获评省级水利综合考核优秀县(市),获评浙江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优秀县(市),连续4年获评新建生态沟渠系统综合评估优秀、系统运维综合评估优秀。

闻汛而动 攻坚破局

汛期是地表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期。2023年3月,永康章店国控断面汛期污染强度为2.74,被列入生态环境部通报名单,打赢汛期污染防治翻身仗成为永康生态环境治理的一场硬仗。

形势严峻、任务紧迫,永康出台《汛期污染防治应急联动机制》《章店断面汛期污染强度控制“一点一策”方案》等文件,围绕推进汛期污染防治预警和联防联控、全域推行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加强自然径流调控及减少排污等方面提出22项整改措施,明确34项工程任务,倒排时间节点,加快章店断面问题的系统性治理。

“问题是靶子,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实效。”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永康分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金华首个试点开展雨天汛期污染溯源整治地区,永康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抓好溯源分析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整合近5年相关监测数据,充分运用可视化在线监控系统,全面开展断面水质与降雨量的相关性分析、污染来源及贡献比的印证性核算,形成上游问题断面及支流清单、入河排污(水)口整治清单和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清单,为后续责任化、节点化推进攻坚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在全域入河排水(污)口排查中,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永康分局委派技术人员定期前往章店断面上游各流域展开污染调查、水质监测,建立管理档案;采用属地排查、部门巡查、第三方核查模式,开发入河排水口数智管理平台,共计完成856公里河湖岸线、3036个雨洪排水口排查整改,工作完成情况位列金华第一方阵。永康汛期面源污染防治预测预警体系项目入选全省“811”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工程培育名单,获200万元专项资金。

随着各项举措的切实推进,章店国控断面水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去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氨氮指标较前3年均值改善40.5%;汛期污染强度较2023年同期下降22.3%,退出全国通报名单。此外,在入境断面总磷指标恶化23.1%的压力下,永康逆势突围,出境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指标同比分别改善10.9%、16.1%、6.6%,出境桐琴断面历史首次月度零超标,获省级考核优秀。

数字赋能 五水智治

春日,永康杨溪水库水光潋滟。岸边,几个高高耸立的AI智能球犹如一个个24小时在岗的“巡查员”,将库区现场图像、视频等信息实时准确地传输到后台。

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进一步改善水源地保护区环境质量,去年永康加大资金投入,在杨溪水库和太平水库周边各选定4个人员活动密集点位,安装高空瞭望摄像头,构建电子围栏智慧网络。周边1~2公里内,一旦有人违规做出干扰保护、影响水质的行为,“巡查员”就会第一时间快速锁定入侵点位并语音警告劝离,向后台管理中心报警。

后台管理中心有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永康分局工作人员值守。收到报警信息后,工作人员会及时展开监管执法,借助前端探测系统回传的视频图像,借助AI智能球的精准侦测、联动跟踪等辅助功能,实现“智能发现—智能预警—实时监控—抓拍取证”闭环管理,让生态环境执法更加精准高效。杨溪水库、太平水库连续6年保持Ⅱ类水质,杨溪水库连续6年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中获评省级优秀饮用水水源地,获评省级标准化管理水利工程。

巧借科技之力,驱动“治水”变“智水”,这样的数字化治水场景在永康不断上演。其中,按照“源—网—厂—口—河”全方位监控的思路,打造污水产生、输送、入河的全流程监控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永康13条河道支流、6个重要水体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和雨污水管网系统关键节点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实现重点河流水质监测全覆盖,地下管网水质状况可视化;充分融合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系统,迭代升级“五水智治”平台,形成“源头全面管控、过程精细监管、末端提前控制”的精准治污、协同治污、全局治污新格局;创新探索汛期污染强度应用场景建设,探索开发流域水环境智能预警应用场景功能,接入当地所有水质自动监测站、气象站、水文站实时数据,以准确预估汛期污染强度和影响范围,实现汛期污染强度的实时感知与全自动预警,为汛期污染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