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专版

办好青年实事 优化青年生态

团市委出实招解难题 引领青年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记者 季俊磊/文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

活力满满的创业青年,才华横溢的网络作家,默默坚守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辛勤付出的快递小哥……不知不觉间,青年已经广泛活跃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他们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时代发展的弄潮儿,更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守护人。

如何构建全方位多维度青少年成长校外服务圈?怎样为青年创造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如何发挥青年力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团市委主要负责人说,团市委着力创新服务理念、工作机制、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服务青年实效,努力让广大青年在金华工作生活时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全域化推进“家门口青少年宫”

构建全周期校外教育服务圈

青少年宫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分布在我市各地的“家门口青少年宫”总是吸引众多青少年前来。

第30个“世界读书日”前夕,在武义县白洋街道下王宅社区“家门口青少年宫”内,30余名小学生与儿童文学作家巩春林共赴一场书香奇妙夜。这场由武义县青少年宫主办的阅读活动,以作家分享、互动游戏、创意工坊为载体,让阅读从纸间跃入现实,为孩子们点亮了春日夜晚的文学星光。

这是我市“家门口青少年宫”的生动缩影。去年以来,团市委始终紧扣“助力小有所育”工作目标,将“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作为共青团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性抓手,构建了覆盖城乡、普惠均衡的青少年服务矩阵。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家门口青少年宫”30家,覆盖全市33个乡镇(街道),辐射206个村(社),落地建设约8.5万平方米活动场地,累计服务青少年超17.93万人次。

在“家门口青少年宫”能学到什么?记者了解到,“家门口青少年宫”课程体系涵盖艺术、体育、科技、劳动技能等多个领域,包括儿童戏剧表演、神奇魔术、植物小专家、超级记忆、彩虹钢琴等精品课程,助力青少年在兴趣爱好、智力发育、体质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市青少年宫主任舒珂说:“‘家门口青少年宫’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了广泛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和多级参与平台,有助于启发青少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为培养多方面人才种下了一颗种子。”

我市“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立足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通过“宫社共建、城乡联动”打造了可复制推广的“金华样板”。例如,义乌是建设在市场上的城市,国际商贸城共有市场经营户7.5万家,为解决经营户孩子“无人管、无暇管”的问题,团义乌市委积极对接市场团工委,在市场“青年之家”开设“家门口青少年宫”,并根据市场营业时间特点,重点在寒暑假开设课程,有效解决了市场经营户子女照看难题,提升经营户获得感和幸福感。

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常住人口约3万人,其中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1388人,29个少数民族群众2082人。“根据鸡鸣山社区青少年的学习需求,我们开发了竹笛、乐高、儿童画、围棋、硬笔书法、素描等课程,近年来已开设65个班级,服务近1000人次。”鸡鸣山社区“家门口青少年宫”负责人介绍,他们为外国青少年量身定制了花样剪纸、汉服体验等传统文化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融入当地生活。

此外,全市各地“家门口青少年宫”也各具特色。武义采用联盟式发展、清单式供给、定制式服务的模式打造典型样板;针对市区青少年宫资源薄弱问题,市、区两级通过盘活1800平方米闲置校舍,筹措100万元资金打造综合服务阵地;东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场所用活现有资源,每周开展4至5场教育服务活动,累计服务青少年超1.5万人次……

“我们有效整合市、县两级优质资源,打造了政府放心、群众舒心、青少年开心的‘家门口青少年宫’,让项目在村(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舒珂介绍,“家门口青少年宫”保留公益托管优势,持续推出“官方带娃”品牌服务,大力开展假期“防溺水”“防火防电”“自护自救”“文明交通”等实践体验活动,有效提升了家长获得感。2024年,全市共设托管点314个,累计服务青少年超1.8万人次。

不久前,我市“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培训会举行,探讨青少年服务建设创新路径,结合《金华市2025年“家门口青少年宫”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明确新一轮“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的时间规划与工作任务。

根据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要求,2025年我市将从推动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出发,新改建“家门口青少年宫”21家。各地将在服务供给层面持续放大“一县一案”的创新优势,立足各地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一地一策”的问题解决能力,持续提高校外教育服务品质与辨识度。

持续迭代“青农飞地”建设

团结创客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龚俊孝曾在澳大利亚留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公司做产品经理。2022年,他回国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班,了解到金华火腿面临行业缺少年轻人的尴尬境地。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传承金华火腿文化,成为金华大拇指火腿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火腿传承人。

龚俊孝的回归为工厂注入新鲜血液。他引入现代化控温控湿设备,优化腌制工艺,将原本腌制火腿的5次盐减为2—3次,含盐量降低3%,既保证了火腿的品质,又适应了现代健康饮食的需求。他建成十万级无尘净化车间,生产即食火腿切片,在上海的五星级酒店销售火爆。曾经以批发、代加工为主的工厂,因商超业务规模缩减导致产值下滑,龚俊孝积极开拓电商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打开销路,公司产值从2022年的2800万元到如今突破4000余万元。

“依托‘青农飞地’,我们的产品销往上海、江苏等地,解决了产品走不出金华的困境。”“青农飞地”的助力,让龚俊孝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章韩兴也是入驻“青农飞地”的一员,他退伍转业回到金华创业。“青农飞地”为他链接市场客户资源,提供政策扶持,他在团市委举办的农创大赛中崭露头角。他还积极带动年轻人参与创新创业,邹建斌经营的“森林汉堡店”就是他所孵化的项目。“团市委帮忙对接古子城,给予了政策支持。”邹建斌说,他经营的汉堡店生意稳定,还通过“青农飞地”链接了金华本地食材,如火腿、高山蔬菜等,带动了农民创收。

近年来,团市委深入推进“青农飞地”省级共富试点建设,飞地集农产品展销、农技咨询、金融服务、政策保障、活动策划和青农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着力破解青年投身农创“不愿回、留不下、干不好”问题,持续打造“创业在农村、办公在城市、链接长三角”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最优环境。截至目前,“青农飞地”帮助培育青年农创客273人,助力农产品增收超7150万元。

如今,依托“青农飞地”核心总站,各级团组织在全市各县(市、区)和高校分别建立核心分站9个,打造了农创青年聚集地,促进了青年与农民的协同共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2017年,兰溪青年高志浩从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乡创业,参与制定了《窨制花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茉莉花茶的生产技术,多年来潜心开发了具有金华特色的茉莉花茶,并立志恢复金华茉莉花茶产业。值得一提的是,高志浩依托“青农飞地”平台,实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探索“花香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了有集群、有支撑、有优势的花香产业体系,增加农户用工收入5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还有永康90后农创客倪慧,她2019年返乡接手父亲经营多年的农场。由于不是相关专业出身,她在蓝莓种植、市场营销、资源对接等方面存在短板,永康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青农飞地”给了她很大帮助。“遇到困难时,‘青农飞地’站点工作人员会帮我联系相关平台专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在销售方面还会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倪慧坦言,在“青农飞地”站点的帮助和支持下,她成功打造“倪伯伯蓝莓”品牌,年销售额超11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农民增收超过35万元。

团市委基层工作部负责人介绍,“青农飞地”联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金华银行、浙江农林大学等26个联盟共建单位,建立了专家导师团队和企业家创业导师团队。同时,发挥“青农飞地”核心分站与上海、杭州等地联动效应,在虹桥、闵行、长宁等地举办“飞地味道”等展销推介活动,打通“小城到大城”的优质农产品输送路径。据悉,“青农飞地”通过科普品鉴、公益助农等活动,帮助偏远山区农户累计增收2300余万元。

办好青年夜校赋能新青年

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夜幕低垂,青年夜校一盏盏明灯亮起,一群怀揣兴趣与热爱的青年汇聚于此。从舞蹈声乐、非遗手作、美妆健身,到手机摄影、iPad数字绘画、朗诵表演……五花八门的“潮课”、高性价比的学费、颇有水准的教师,不少青年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赋能”。

学员“点菜”,夜校“端菜”。自青年夜校开设以来,团市委围绕青年群体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员,个性化设置夜校课程,满足青年差异化需求,提高课程与青年需求的匹配度。

何先生是一名公司白领,大学时曾短暂接触过吉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下去。“我之前也考虑过去报培训班,但是培训费动辄几千元,有些名师课程甚至要上万元一期,实在狠不下心报名。”看到婺城区青年夜校报名链接后,何先生发现学习一期课程仅需490元,他第一时间报名、缴费,开课后更是一次不落地前来上课。

像何先生一样在夜校“充电”的人还有很多。不久前,兰溪市青少年宫开办青年夜校,成为青年下班后的“充电站”和社交圈。该点位推出了中式面点、养生八段锦、声乐技巧提升等五大课程,吸引了近百名青年报名参加。90后姑娘刘珂报名了养生八段锦课程。

“以前总以为八段锦是老年人的运动,没想到对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我这么有效。”刘珂说,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八段锦,跟着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感觉既有趣又减压。原本对烧饭一窍不通的学员王静报名了中式面点课程,虽说下班后宅在家里很舒服,但她总感觉心里“空空的”。这次,她和10多个朋友在青年夜校相聚,大家一起做面点,一起谈天说地,生活丰富了许多。“自从报名夜校学习后,我更期待下班后的生活了。”王静说。

记者翻开课表,看见各地青年夜校课程丰富多彩。在婺城,普拉提、瑜伽、化妆、街舞、羽毛球等课程受到极大关注;在永康,素描、减脂、街舞、钢琴、国画、形体等课程颇受关注;在兰溪,竹笛、瑜伽、陶艺、书法、中国舞等课程也很受欢迎;在浦江,DIY装饰画、茶艺、中医养生、烘焙等成为特色课程……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体重管理年”成为热议话题,了解到青年需求后,团市委立即增设相关课程,推出的减脂健身及瑜伽、舞蹈等成为青年夜校热门课程。此外,各地推出的AI软件应用、手机直播、短视频剪辑等“潮课”颇受年轻人青睐;“青爱金华”青年夜校还融入“交友”元素,推出同上99节“有意思的课”,帮助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的单身青年进行匹配,为单身青年构建起兼具知识性与社交性的多元成长空间;市本级青年夜校增加职业技能提升类课程,夜校毕业即达到考证水平,能够直接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试。

为进一步提升便利性,青年夜校教学网络全新扩容,聚焦青年群体聚集区域,精准覆盖高校、国企、医院、商圈等多元场景,特别在金华开放大学、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市中心医院、永盛购物广场等地设立教学点。同时,青年夜校诚挚邀请更多优秀青年作为师资力量加入。记者在公布的招募课程主题中看到,招募课程主理人包括传统非遗类、职场素养类、生活实用类、视觉艺术类、体育运动类、舞蹈健身类、音乐器乐类以及棋牌娱乐类人才,同时也欢迎主理人带艺报名开设新课程。

“团市委认真落实《全省青年夜校高质量规范化发展指引》要求,聚焦青年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提供形势政策类、文化艺术类、职业发展类、社会融入类等四大类多元化的课程,满足青年多方面需求。”团市委分管负责人介绍,各级团组织将充分用好青年夜校,走进青年、了解青年,将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与青年交流、交心,发现一批青年工作骨干,为金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青年夜校累计建成教学点位85个,开设课程529门,服务青年5.2万余人次。接下来,团市委将按照“高标准办夜校、高质量服务青年”的工作思路,积极对接各成员单位,通过主动问需问计于青年,优化青年夜校点位布局、开课时间、管理运营等,推出适合金华青年实际需要、引领性强、烟火气浓的“学习套餐”,为青年成长成才赋能,有效延伸共青团工作触角,促进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