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飞地”让科创和产业双向奔赴
□董金姣
把研发放在上海、北京、深圳,把生产基地放在金华,正在成为我市不少科技型企业的做法。从2020年开始,我市相继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布局了3个市级“科创飞地”。
我市在推动两链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源支撑相对缺乏,在产业发展中往往面临人才、科技壁垒,在“从1到10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中“关山重重”。而“科创飞地”以“异地研发孵化、本地成果转化”模式,为我们承接优质科创资源拓展空间。
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当然要靠城市自力更生,但客观而言,一线城市人才集聚荟萃、科创成果涌现,在产业创新上具备独有优势。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借助“科创飞地”实现自身产业发展“借梯登高”,不失为一个明智之选。
实践证明,“科创飞地”促进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频繁流动,为城市的“拔节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
但是,任何新模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据报道,国内有部分“科创飞地”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发达城市的产业虹吸效应可能导致低端生产要素不断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高端生产要素则持续被发达地区吸纳。这与二三线城市开创“科创飞地”的初衷相违背。
这些顾虑都客观存在,但区域发展着眼的应该是长远和未来,而不是一时的得失;要算“大账”,不能算“小账”。要在两链融合、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去算账。但同时也倒逼飞地经济必须进行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创新。大城市的优势在于“大而广”,但我们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是很多大城市无法比拟的。另外,较低的营业成本、更好的产业优惠政策和营商环境都是留住头部企业的筹码。作为二三线城市,要以更加坚强的定力,对自身资源要立定脚跟,对外来要素懂得取舍,方能真正发挥“科创飞地”的作用。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