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就是硬道理
——写在金华开发区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记者 吴璇/文 通讯员 宋洁梅/摄
金开,一方蕴含传奇色彩与改革基因的创业沃土。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冲锋号吹皱一池春水,金华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1993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3年风云激荡,33年砥砺前行。如今,时间给出了答案,金华开发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从茫茫滩涂到高楼林立,从阡陌交通到枢纽纵横,从开发建城到产城融合,一代代金开人奋力书写金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精彩故事。
回望来时路,金开的传奇,从来离不开“发展”二字。站在历史更高处俯瞰,“发展就是硬道理”发轫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流淌在金开人的每一寸血脉,也是金开前行不变的永恒节奏。
眼下,这座希望之城,正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勇挑工业经济大梁,争当能级提升标杆,成为高质量发展当之无愧的主战场。
一
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是金华开发区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传统。敢想敢干,是33载激情燃烧岁月的见证。
时针拨回到1992年6月27日晚上,婺江南岸边,20名即将奔赴新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眺望北岸的满天星斗,憧憬未来,心潮澎湃。带着“机构改革实验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再造一座新城”三大使命,开发区进入“跨江南进”时代。
在“初创期”的历史年轮中,有一些刻度被深刻铭记:
1992年8月1日,开发区首次大型招商会在深圳成功举办,金华国贸宾馆便是此次招商的重要成果之一;
1993年初,开发区快速推进路网建设,先后打通八一南街、环城南路等主次干道,当年全省开发区现场会在金华举行;
1998年东苑小学、西苑小学开建,随后3年时间内建成5所现代化中小学,同时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打响“学在江南”第一枪;
2000年,“再造一座新城”的目标基本实现,人口集聚增加10余万,具备大力发展工业的实力与能力。
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2000年,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工业园区化战略,开发区获批在环城路以西建设金华市工业园区。
围绕“开辟园区、工业聚集”思路,金华开发区由此进入“产业兴城”阶段。
抓招商、上项目、增动能,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开发区紧盯汽摩配、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布局,一大批汽配、机械、五金、工量具、医药、电子等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2009年,汽摩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开发区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71.02亿元,占市区总量的55.4%,增幅全市第一,在全省57家省级开发区考核中,取得“十强”第四的历史最好成绩。
2013年对于开发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金华开发区与原金西经济开发区成建制整合,实行“一块牌子、统一对外,一套班子、统筹管理”。
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分析内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提出围绕湖海塘打造城市南客厅的目标,开发区迅速进入“环湖提级”新时代。
经过10余年发展,湖海塘早已成为金华人心中的“小西湖”,大批设施齐全的品质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学校、商务办公区、行政办公区、休闲娱乐区应有尽有。
2020年,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建设中央创新城的目标,湖海塘西侧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依托湖海塘优美生态,通过“科创智城、交通畅城、绿荫荟城、服务活城”等创新举措,湖海塘及以西约7平方公里的土地正“蝶变”成为“科创中心、智慧西岸”的创新之城。
在时代洪流中,一代代金开人喊出了“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口号,一步一个脚印,在金华改革开放蓝图上描绘着浓墨重彩的篇章。
二
三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正在加速崛起的金华开发区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综合实力取得新成就、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民生福祉呈现新气象……如果只用一个字概括金华开发区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那么,一定是“跃”。
这是聚链成群能级提升的发展之跃。在区域经济进入“链时代”的当下,产业链是构建经济空间的力量载体。三年来,开发区聚焦打造“万亩千亿平台”目标,狠抓产业聚链成群、平台提质增效、企业提档升级,全面增强两大制造业平台承载力。
从2022到2024年,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分别为272亿元、340.3亿元、503.5亿元,已连续实现3个百亿级跨越;规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实现“两年进两位”,去年12月更是达到102.9亿元,首次实现单月工业总产值破百亿元。在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金华开发区位列第96位,跻身全国百强。
这是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的创新之跃。光子芯片、高精加工、机器人控制器、工业机床、集成电路及信创、细胞药物、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走在开发区,萦绕在耳畔的总是一些新鲜的科技名词。
这里,拥有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9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数,省“隐形冠军”企业数均居全市第一;这里,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全市第一,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三年蝉联全市第一。
这是城市更新特色鲜明的开发之跃。2023年夏天,比气温更火热的是开发区的征收势头。作为市本级史上最大单体征收项目,双溪西路片区更新拆迁面积大、涉拆人口多。
项目启动之初,双溪西路片区更新指挥部创新工作机制,形成“12345”征收工作模式,面对4869个征收户,开发区用20天完成入户评估100%,47天实现签约99.8%,创造了“签约首日突破量、签约截止日完成比例、社会面涉征零信访”3个市区征收之最,成功奏响江南中央活力区建设的华美序曲。
这是民生幸福不断改善的共享之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无论是医疗服务、教育资源,还是居住环境、出行条件,抑或就业创业、老年颐养,在开发区,一项项设施、一件件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三年来,开发区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民生事业,“学在金开”“健康金开”“幸福金开”等民生品牌持续擦亮。随迁子女就读比例超98%,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实施25个亚运会项目,建成“共富工坊”67家,所有行政村达到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
一个个数据背后,是百姓可感可知可触的幸福。
三
回顾过去这33年里,从20万元资金、20个人就是全部“家底”,到如今一座人口集聚、配套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新城。这一切靠的是什么?开发区究竟做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回答。
比如,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开发区从诞生之日起,基因里便镌刻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投资项目“验收即发证”审批模式、品牌质量特色服务“一类事”场景,网格化社会基层治理模式,“家庭警察”工作机制……一大批金开做法和金开经验先后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建设工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验收”“验收即发证”全链极简极速审批服务模式让重点项目一次次刷新“进度条”;在行政服务中心,“一网通办”“企呼我应”打造高效便捷政务服务环境……通过一次次“刀刃向内”的改革系列组合拳,开发区深化改革平稳有序,发展韧性逐渐显现。
比如,砥砺奋进的发展精神。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一部金开创业史,有晴也有雨,有苦也有甜。纵观开发区的传奇,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金开人的实干奋进。从“跨江南进”到“两区整合”,再到“环湖提级”,一路走来,金开人坚信,攻坚克难,发展信念将更笃定、发展后劲将更澎湃;实干争先,发展手段将更丰富、发展步伐将更坚定。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之时,往往也是各类机遇与挑战并存交织之时。面对主要经济指标距离国家级开发区“排头兵”仍有一定差距、主导产业质效亟待提升等“成长烦恼”,开发区依然拿出当年“再造一座新城”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围绕“1222”发展战略,奋力扛起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新使命。
比如,“亲商重商”的高效服务。“便捷”“高效”“不打马虎眼”,这是很多企业家、创业者对开发区办事效率的评价。企业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就聚焦什么。近年来,开发区立足基本政务服务、涉企服务、中介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4大领域,通过“一站式”审批、“无感审批+有感服务”等系列举措,让营商“软环境”拼出发展“硬实力”。
零跑汽车在开发区崛起的故事,就是政企“双向奔赴”的美好印证。从落地开发区到稳居造车新势力前三,除了企业自身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在要素保障、助企服务等方面的“保驾护航”。时至今日,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亲商重商”理念已成金开人的共识。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站在新起点,金华开发区将坚定扛起责任和使命,以先行先试的担当、敢闯敢干的气魄,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金开实践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