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赴时代之约
与世界一起脉动的金华青年

记者 汪蕾 蔡文洁 许健楠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未来,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希望。”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鼓励中外青年加强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发展长久友谊,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全球化浪潮中,当代金华青年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和作为。今天,我们撷取其中几个身影,一起领略金华青年风采。

4月30日,市区三江国际花园一家摄影工作室里,摄影师陈欣用镜头定格下一对新人的笑容。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轻松、风趣的男人曾是第二批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的铁血军人。陈欣是罗埠人,高中毕业后入伍参军。2006年3月,中国应联合国请求向黎巴嫩派驻中东地区首支维和部队。当年7月,34岁的驻黎巴嫩联合国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以色列军队空袭中遇难牺牲。 当时,陈欣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毕业回到部队,听到消息,时年22岁的他连夜写好《请战书》。他说:“一方面觉得这是军人的天职,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难得的历练机会。” “抵达黎巴嫩之前,你很难理解战争对一个国家和当地人民的伤害。”陈欣说,当年这个美丽的地中海国度满目疮痍,这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与稳定的可贵。 陈欣回忆,当地红绿灯很少,部队车辆行至十字路口时,其他车辆会停车让行,有人会主动敬礼示意;黎巴嫩孩子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合影,用中文说“你好”“谢谢”……因为中国军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东方朋友”。 在黎巴嫩期间,陈欣接触到摄影,还结识了当时联黎部队的一名战地记者,他的镜头定格了很多真实影像,让世界看见战争碎片,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他开启了我人生的全新可能”。因为表现优异,陈欣在黎巴嫩的联黎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维和一年期满回国时被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一晃10多年过去,陈欣已经成家立业,他很少与家人谈及黎巴嫩往事,但每当打开保存着照片的QQ空间,记忆就像开闸洪水一样溢出来。他说,他至今依然抱着同样的愿望:“世界和平。” 陈欣(右)在黎巴嫩维和期间与当地人合影

时间拉回到3年前的5月,由浙江省承派的中国第27批援马里医疗队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对外医疗援助任务,来自市中心医院的黄宏伟随队顺利归国。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枚“骑士勋章”,承载着他在马里的特殊经历。 黄宏伟回忆,他刚到马里时,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还是被眼前景象震惊,条件艰苦简陋,卫生条件差,医疗物资紧缺。“援非精神中的‘不畏艰苦’,说明我们援非是来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面对当地医疗条件欠缺的实际,医疗队快速转变工作思路,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保障各项诊疗工作正常开展。 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黄宏伟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CT诊断,月均阅片数百份。为避免交叉感染,防止新冠疫情扩散,他主张可能感染病毒的患者都在晚上统一做检查,做完后再给机房消毒。因此,深夜加班成了黄宏伟的常态。不管是晚上还是周末假期,只要病人有需要,他便穿上防护服前往医院,连接医疗队驻地和马里医院的浙江大道上,留下他来来往往的身影。 为避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他每一张片子都经“眼”一遍才放心。有一次,一名患者因发烧被怀疑是新冠肺炎,他CT检查时瞄了一眼胃部,发现患者胃部被一根鱼刺戳破并且穿到了胰腺,便猜到大概率是胰腺炎引起的发烧。医疗队马上对患者进行了手术。患者痊愈后,还特地给医疗队送来了一面锦旗。 针对新冠肺炎的诊断,从他手上过的片子,没有一个漏诊和误诊。他将国内的看片新技术传授给马里医生,遇到典型病例时给当地实习生进行示教片教学。援非期间,黄宏伟和其他5名来自金华的队员为当地民众和华人同胞提供各种医疗服务月均3600余人。 2022年,黄宏伟被马里卫生部授予“骑士勋章”

一部《中国合伙人》让中国创业青年逆袭人生的故事走向世界。如今,一群青年正以金华为圆心,演绎“国际合伙人”的现实版。 在人们印象中,五金工具是个传统产业,但脉链集团的“繁星计划”为这个产业带来了年轻身影。“我们在全球已有80多位‘合伙人’,他们大多是95后、00后年轻人,有从金华走出去的青年,也有从世界各国来到中国的海外留学生。”脉链集团市场推广部总监钟益超说。 脉链集团是一家面向全球的五金工具产业平台型企业,其全球运营总部就在金华。钟益超说:“脉链以产业数智跨境服务平台带动中国五金企业在全球新兴市场高速增长,带领超过500家工厂创造了30亿元交易总额,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在非洲、中亚等市场建立了品牌高地,其中30多个国家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业绩背后,青年是重要力量。脉链布局在全球的15个区域服务中心,团队几乎清一色是青年。在坦桑尼亚,永康小伙朱俊源在该国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打造中小企业共享办公展厅,布局区域共享仓网络;在摩洛哥,曾在中国求学的摩洛哥籍留学生杰斯推动中国五金工具品牌在北非落地生根;在金华,来自刚果(布)的浙师大留学生白小龙入职脉链非洲区域客户经理,成为连接中非市场的“青年使者”…… 钟益超介绍,不少世界青年因为脉链“走进中国”。在金华的脉链产学研基地,每年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海外留学生,他们以实习生的身份学习中国技术、感受产业联动的脉搏,然后带着中国产品、中国理念回到国内创业。 “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激情,富有开拓精神、活力十足。”钟益超说,青年正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全球角色,用智慧与激情书写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脉链集团“国际合伙人”在探讨业务

钱文正留学归国后,一脚踏进养猪场,接手父辈创立的“泰来生态农牧”,让传统养殖厂转型成为智能、环保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如今,他又从农业跨界到教育行业,践行着全新的经营思路。 2013年,钱文正出国留学,在加拿大赚到“第一桶金”。那时,一个朋友回国前将夜市上一个甜品摊位转给了他。接手摊位后的两年,他赚了4万多加币。 摆摊让他又结识了许多勤奋向上的留学生,经常一起讨论创业方向。温哥华当地华人首个打车软件“浣熊出行”就是他们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 “当时小伙伴邀请我一起参与做创始股东,但我已经决定要回国了。”除了父母的期盼,更有他对养殖业未来的判断。2016年,钱文正回到金华,接手父母的养猪产业,投入数百万元对养殖场进行改造。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养猪方式进行改革和升级,形成猪场的“智慧大脑”,将养猪变成一件科技感十足的事情。7年间,钱文正将猪场养猪成本从每斤8.5元降到6.5元,生猪死亡率从11%降到2%。 “我们在温州、江西也投产了2个猪场,今年打算在福建再投产1个。”钱文正说,目前3个猪场的年出栏量达到15万头。猪场稳定发展后,钱文正又把目光转向教育行业。2025年初,他在市区开了一家5000平方米的幼儿教育场馆,主要为低幼阶段的孩子提供全面成长服务项目。 “我们是浙江省首个先学后付的机构,成交率几乎达到100%。”钱文正说,家长最担心交费后机构跑路的问题,他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支付宝作为中间平台,家长将费用交到平台,上一节课扣一节课的费用,这样双方都有保障。钱文正认为,做农业、做教育,都需要长期主义,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 钱文正和他开发的数字化养殖系统

“我在非洲待了8年,一直在努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薛晓彬说。 2011年,薛晓彬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便与非洲大陆结下不解之缘。她通过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选拔培训,来到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2015年,她来到坦桑尼亚,身份从志愿者变成公派教师,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工作。2022年6月初,她以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身份重返喀麦隆,工作至今。 最让薛晓彬感动的,是那些可爱的非洲学生。 李慕白是喀麦隆武术协会主席,在薛晓彬的课堂上开启了中文学习之旅,后来经孔子学院推荐到中国学习武术。如今,他不仅在当地大力推广中国武术,还通过教授中医推拿帮助当地青年获得就业机会。 富贵是薛晓彬的另一名学生。他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但家境贫寒,为筹集不足300元人民币的培训费,他白天顶着小商品沿街叫卖,傍晚来孔子学院的社会培训班学习。坚持两年后,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的富贵赴中国进修。薛晓彬再次见到富贵时,他已是当地中企一名深受信任的管理人员。如今,富贵还送他的表妹来孔院学习并资助她各种费用。 薛晓彬的学生中有一名外交官,他是喀麦隆驻华副武官朱利恩,在中国一待就是10年。朱利恩说,自己的报恩方式就是当好一名外交官,不断加深中非人民的交流和友谊。 薛晓彬说,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开创的“一院多点”的办学模式已推广至非洲许多国家,如今其高校教学点从4个省拓展到8个省,已有300多名毕业生被喀麦隆政府分配到210多所中学担任中文教师。 薛晓彬(中)和她的学生富贵(右一)

“走出去看世界,再回到中国、家乡,看过世界更懂家乡美。”4月29日,婺城区政协委员、婺城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王剑波说。 王剑波,青年追梦人,手机摄影师。2016年,他去了41个国家和地区,行走12.6万公里,用手机记录下52840个瞬间,作品《追逐》在“友爱国际摄影大赛”的国际摄影赛事中获奖。 2018年,他拍完中国当时所有的55处世界遗产中的118个地方,次年举办了“瑰丽山河 炫美中华”中国世界遗产手机摄影艺术作品展,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为他开设专栏。 2023年8月,婺城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王剑波担任会长。他带领一批婺城海归留学生,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他们将中国世界遗产、金华风光照片制作成海报,以海报为媒,推介大美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学校和社区办展,还在巴黎的街头、澳门的知名景点分发、赠送给外国友人。 2025年农历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王剑波和一群来自金华的海归留学生给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准备了一份新春礼物:1000多份“福”字海报。这些心怀赤诚的金华海归青年,让新春“福”字走出国门,范围覆盖美国、德国、葡萄牙、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喀麦隆、南非、赤道几内亚等20余个国家。 “我们不仅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发挥欧美同学会的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将国外资源引进来,助力家乡建设。”王剑波说,在婺城区雅畈镇汪家行政村莲荷塘自然村成立的“同心携手奔共富”民族村共富基地,4家马来西亚公司与1家澳大利亚公司成为助农共富联合单位,这些单位都是欧美同学会引进的。 王剑波在马来西亚宣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