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回农门闯新路
立体生态养殖环环可生金
记者 季俊磊
眼下正是小龙虾成熟的时节,浦江县中余乡顾家村安鑫农场的主人张鑫晨忙得不亦乐乎。“这段时间小龙虾销量好,每天都能打捞几百公斤。”张鑫晨笑着说,这些小龙虾是他为了丰富荷塘生态链陆续投放的,每年都能获得一笔额外收入。
望着眼前的农场,张鑫晨至今不敢相信,自己会从一名企业技术人员跳回农门。更让人意外的是,张鑫晨经过探索,从养甲鱼、龙虾到种莲子、桃树,摸索出一条立体生态养殖路子,让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充满商机。
回乡创业搞养殖
张鑫晨瘦瘦高高的,皮肤晒得有些黑,他笑称“这是农创客的标配”。2011年,他毕业于衢州学院,毕业后成为温州瑞安一家化工厂的技术工。“如果按照原先的人生剧本,我想我会在技术领域深耕,一直干到高级工程师。”对未来,他曾这样期待。
一次回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时候,我看到家乡的水质越变越好,有发展生态养殖的潜力。”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张鑫晨利用节假日到浙江省内外的生态养殖基地考察。他发现,不少地方的生态养殖与文旅融合既盘活了集体经济,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与其在外工作,倒不如把生态养殖模式和经验引进来,在家乡自主创业。”2016年,27岁的张鑫晨辞去原先工作,经朋友推荐,在顾家村承包了一片田地开办养殖基地。刚开始,他选择培育甲鱼,后来又在荷塘里养鱼、虾,在养殖基地周边种上桃树。
采访时,荷塘里的几只甲鱼探出脑袋。“这批甲鱼,最小的也有4岁了。”甲鱼一般需要3年以上的养殖周期。他还在荷塘里套养了白鲢、黑鱼、草鱼、鲫鱼等鱼类,白鲢会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粪便,可以进一步改善水质。张鑫晨说,虽然这样甲鱼的产量会低一些,但品质经得起检验。
如今,张鑫晨把农场安置在没有噪声污染的山脚,把原先种有荷花的水田进行整理,形成15个荷塘。“甲鱼能藏在荷叶下躲避阳光,更适宜自身生长,产出的莲子除了可以卖,还能做成莲子酒。”张鑫晨说,他养的甲鱼不喂饲料,纯天然散养,售价比普通甲鱼贵两三倍仍供不应求。
摸索生态养殖新路
套养小龙虾是张鑫晨近两年刚刚成功试验的。“其实,小龙虾生长对水质环境的要求较高,水温、水中微生物等参数变化很难调控,我也曾面临很多挑战。”张鑫晨介绍,养殖小龙虾要特别警惕某些鱼类,如黑鱼、鲶鱼以及水蛇等,它们都是小龙虾的天敌。
为了解决难题,他大胆尝试,边养殖边交学费。他穿梭在各个鱼塘,观察不同水质条件下小龙虾的生长情况,积累经验。“从租用水田、采购种苗、调控水质、放养种苗到实现规模化生态繁殖,经过两年多培育,目前100余亩养殖基地年产小龙虾可达2500公斤、甲鱼2000余只,年产值可达50万元,收入还算可观。”张鑫晨说。
一处鱼塘,张鑫晨实现了“一塘多收”。“除了甲鱼、龙虾以及各种鱼类,鱼塘种植的莲藕和莲子也是一块收入。”张鑫晨坦言,鱼塘每年可以产出4000公斤左右莲子。他请来酿酒师傅研究莲子酒,凭借良好的原料和工艺,酿出的莲子酒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张鑫晨还在农场种上桃树,进一步丰富养殖业态。“荷塘里挖出的泥适合桃树生长,桃树等植被形成的自然养殖环境又有利于甲鱼生长。”张鑫晨期待,夏日满园的桃子能再增加一笔收入。
随着农场不断壮大,张鑫晨在农忙时会请附近村民前来务工,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我的目标是深挖生态养殖资源,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张鑫晨说,他还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现代农业,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做新型农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