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让农民从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

武义白姆乡推动共富工坊提质增效

记者 巩长青

“过去把地租出去打零工,现在乡里带着我们学技术自己种,两亩地能多挣四五千元。”在武义县白姆乡横山村,村民俞梅德正和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的农技人员查看杭白菊长势。从“收租人”变身“技术农”,源于白姆乡不断探索共富工坊增效新路径。

技术赋能打破增收瓶颈

作为我省首批省级示范共富工坊,白姆乡有机国药共富工坊经过多年发展,走出一条“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销协作等方式,与白姆村开展村企联建,种植灵芝、铁皮石斛、绞股蓝等中药材,累计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低收入农户900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

去年以来,白姆乡政府在调研中发现,一般农户家中会有2亩左右闲置土地进行流转,除了土地租金,其他收入便是通过在基地劳动获取,但农业耕种具有明显的忙闲期,有机国药共富工坊对于农户和村集体的增收效应趋于饱和。

“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资源,必须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白姆乡党委委员金志科表示,参与劳作的农户始终停留在产业链最底端。今年年初,在该乡召开的政企恳谈会上,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处于转型期,更希望农民有一技之长,种植出更好的药材。

一面是企业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实际需求,另一面是想提升共富工坊效能,让农民进一步获利。为此,白姆乡成立共富工坊转型专班,党员带头进行摸排,与企业、村集体、农户深入沟通后,促成“农户自种、企业保底”的共富工坊发展新模式。该模式由寿仙谷全程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同时允许农户自行拓展高价销售渠道,便于农户获取更高利润。为打消顾虑,对于首批有意愿种植的农户,乡政府邀请寿仙谷农技人员组织集体培训、定时下地走访,寿仙谷还免费提供首批杭白菊种苗,让农户下地种植。

“过去种地怕赔钱,现在不仅有企业兜底,还有技术支持,我们也能有一技之长。”俞梅德说,通过标准化管理,亩均收益预计高出传统“租地+零工”模式30%以上。

经验种植变科学种田

“不搞花架子,就教真本事。”寿仙谷基地负责人臧宏军表示,免费向农户传授有机种植技术,从选苗、施肥到采收,全程手把手指导,让农户自主种植高品质杭白菊。

据了解,过去企业自营种植基地需雇用大量临时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如今通过技术输出,农户成为“外延车间”,企业人力成本下降,产能反而提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土地才能真正生金。”金志科介绍,近些年,该乡依托当地特色农业企业和“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结对乡镇,更好发挥土地效益,让农民从土地上获取更多收益。比如,与金东区东孝街道开展无花果共富工坊建设,2023年落地白姆乡,种植规模15亩,发展到今年已建成无花果标准化种植基地60余亩,农户看到效益后,不断自发加入种植。为此,该乡组织东孝街道无花果生产企业组成种植帮帮团,定期开展产业实地交流、技术指导等活动,截至目前,已培养无花果种植能手40余名,基地亩均增收逾6000元。

据了解,近年来,白姆乡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打造“茶道药乡”实训基地,培育一批红色药农,发展绞股蓝、浙贝母、杭白菊等核心药材种植培育,开展中药材专业技术培训6批次,新带动200余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增收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