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好来吃糕饼了
我最想大家带着婺八糕去访友
口述/方文龙 整理/伊有喜
一
1956年,我出生在(金东)孝顺镇,1971年,我虚岁16,在孝顺五七学校读了一年初中,就参加了工作。我的工作单位是孝顺镇供销社下面的糕点坊,那时每个镇都有供销社,都有一个糕点坊。孝顺接壤义乌(当时的傅村也是孝顺区管辖的),相对来讲经济效益比较好,义乌人的鸡毛换糖很厉害,这些货郎担搞活了地方经济。当时我的师傅已经72岁,退休留用,经验丰富,身体很好,要求很严格,虽然不打人,但经常骂——有时絮絮叨叨一整天,一点都不给你面子。当时跟他学做糕点的还有两位师兄,我最小,我是学徒工。学徒工为期三年,只能做些杂活:挑水、劈柴、生火、搞卫生、守门店。主要是看人家做,最多打打下手。我们师徒都睡在店里,一人一间,席子下垫的是稻草。师傅要求我每天早晨五六点起床。早上的门是我开的,大水缸的水是我挑的。吊炉(俗称扛大秤,一种非常古老的烤法)用的柴火归我管,我每天要劈柴,早上生火也归我。下班后,各种卫生肯定是我做的,两位师兄解开围裙可以出去玩,我不行,要守着店门。
我在孝顺待了两年,虽然没接触什么技术活,但也看了不少,懂一些道理,比如“三分面板七分炉”——你技术再好,在面板上也只占三分,一旦进烤炉,就没有回旋余地,所以在进炉之前,你要用心。“七分炉”呢,说明老师傅的火候掌握是更关键的。现在回头看,知道师傅是教我怎么做人,这些规矩就是做人的规矩,比如你得勤快,不许偷懒,不许睡懒觉,比如你眼里要有活,你做事要细心,比如干活的时候,两人交错而过,你不能围裙对着人家,两人一定要背对背走过去,省得围裙上的面粉沾着别人。这些规矩养成后,你自然就受人欢迎。
二
1973年,我调入金华糖烟酒公司的市糕点厂,就在西市街附近,九德堂对面那一带。我因为还处在学徒期,而且孝顺那边拜过师傅,所以这边就没有给我安排。后来我自作主张,跟了兰溪的邵樟炳师傅,他做糕点比较新潮,带有西式糕点的风格,我跟他学做蛋糕,类似后来的烤果子方圆蛋糕(蛋糕上放一些红绿瓜,色香味更好些)。同时我还跟过许多师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我跟畈田蒋的姜小芳学做麻饼,跟成小弟学做油糖货(牛皮糖、寸金糖等),跟雅畈供销社调上来的叶乃含学做油金枣等等。我只有一样没学过,就是麻酥糖,但我知道怎么做。
糕点门类极多,你不可能都学,也学不过来。比如盆糕,像红回回、薄荷糕等,有的师傅做得很好,装在盆里,又光滑又平整,很漂亮;还有印模类的,有些人印模敲起来像爬楼梯,一批一批(一批4—5层)老是斜上去叠放,最后就不好端送。敲印模是有手势要求的,敲得好的,平平整整,堆叠起来有8层10层,再多也没关系。以前我们没有塑料筐,就一块正方形木板,无遮无拦,连环糕一批一批堆叠得很高,一直抵到我的下巴。我在孝顺的时候,要从孝顺的溪那边糕点坊,双手端着送到孝顺的副食品店里去,如果印模敲得不好,堆叠不整齐,我双手怎么端?那时连环糕叠得是真好看啊。不过好在那时空气好,路上没有车,没有灰尘。
1973年之后,我做了一年多的发料工作——按糕点配方发放原材料。基本上我对各种糕点的原材料配比了然于胸,比如猪油多少、饴糖多少、糯米粉多少、芝麻多少等等。做了一年多后,我觉得还得回去学做糕点,因为光知道这些配方而没有做过肯定是不够的,于是又申请回到糕点车间。
1979年、1980年,我连续两届参加金华群英大会,还获得青年增产节约能手的称号。1984年我还是金华市第六届党代会代表,那年我成了市糕点厂的厂长。
1992年,厂里来了两位杭州丝绸学校的浦江籍学生,他们是学设计的,设计了一个盒子,很漂亮,我看到后,觉得绿豆糕也可以用类似的盒子来包装。于是就设计了一个印模,大致是7块围着中间一块的形式。当时印模是拿到沈村去刻的。盒子呢?是另外的地方加工生产的,做了一万个。
端午节一般只有7天,糕点行业有“一年两个半节日”的说法,两个节日是指中秋节和春节,这半个节日就是端午节。当时一万盒绿豆糕放在仓库里,离端午只有3天,每天只有零星卖出去的,我心急如焚。那天,商业局领导也来厂里,看看库存,提议我降价处理。我不甘心——绿豆糕改了包装后,一盒绿豆糕由2元提到5元,其中盒子的成本是1元,绿豆糕的分量还是1斤。这个新产品市场卖不卖得动,我心里其实也没什么把握。最后,我跟领导表态,不降价,搏一搏。结果第二天,这款绿豆糕卖火了,一车一车地出货,只用了两天,销售一空,算是一炮打响了。到第二年,这款包装就遍地都是了,我们这行就是这样的,跟风学样的特别多,而且你不能禁止人家这样做。
三
1996年1月,我停薪留职,租了酱油厂的房子出来自己做,还是做糕点。
1996年下半年市糕点厂改制,厂里让我回去,我被改选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我们厂是全市首批41家改制企业之一。2000年,厂子卖给一百(那时第一百货公司还是国有企业),我的关系转到一百。这个厂一百也不要做,我们许多师傅就下岗了,买断工龄,自谋出路。有的就自己创业,比如胜利街糕点坊就是我们厂里的吴勇开的;比如徐根荣,目前有六爿店,他女儿做得很棒;还有“糖古”,糖古的老妈是我们厂的职工柯文娟;还有小李(李建生),在宾虹路用自己的房子自己做……
2000年之后,我关系放在一百,在原酱油厂的房子,带了原厂五六名职工,搞原辅料水果酱这一块。在2001年时,又有职工出去自己做糕点。2007年,生意处理掉了。
2009年金华成立市糕点协会,我被选为会长。
那年,《中国烘烤》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国钧在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出现,始见于《武林旧事》。《梦粱录》也有‘月饼’的食品名称,但归到蒸制食品中。于是有人认为宋朝没有月饼,《梦粱录》提到的‘月饼’是日常食品。事实上,月饼并非全是烘烤的。在浙江金华永康地区流行的雪片月饼,就是蒸煮的。”这段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在食品行业也算多年了,怎么我就不知道有蒸出来的月饼?
我赶到永康,找到陶家祥,他也是食品厂的老厂长,我问他:“你们有蒸出来的月饼?”他说:“有啊,这么多年了,以前我做过的,‘文革’以后就没做过了,这个我们这里叫雪片月饼,是蒸出来的。”我问了老陶以后,就知道这个雪片月饼肯定不好吃,根据现在人的口感,肯定达不到要求。它要先蒸,然后在上面画画。我想,这是一种噱头,但确实是一种创新,当时全国都没有。这事一直刺激我,后来根据这个雪片月饼,我研发改进了米粉月饼,在许多同行的努力下,成就了风靡一时的米月饼。
四
金华的糕点,其实是有自己特色的,比如油金枣。油金枣是糯米粉和饴糖做的,一般是淡黄色的,就是现在澧浦老傅记做的那种,杭州人叫枇杷根,北方叫江米条,但金华油金枣最好吃,又酥又脆。金华油金枣又数兰溪的最好看,通体雪白。为什么兰溪油金枣是雪白的?因为做法不一样,普通油金枣是油炸酥脆的时候捞起来上糖;兰溪油金枣是油炸还没透,呈白色还没有酥就捞起来,放在烘箱里烘酥之后,再上糖。后来,浙江省评比,兰溪雪白的油金枣第一名。我这么说,是我们要有信心,以前我们金华麻饼也是浙江省第一名的。放眼长三角,宁波绍兴一带的糕点叫宁绍式,比如绍兴香糕;宁波与上海联系密切,但糕点没有上海式,倒是有高桥式,高桥是上海附近枫桥这一带。苏式月饼是苏州一带,广式月饼是珠三角的。金华现在有了自己特色的婺式月饼,可以跟苏式广式相抗衡了。
以前的糕点没有现在的样式多,我们这行当,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传统糕点,普遍油腻高糖,跟现在低糖低脂的健康理念不合,所以你要不断创新。比如以前我们厂里做切糕打糖都用人工,全是我们工厂自己搞发明创造,把脚踩的改成电动的。做油金枣的机器也是我们自己弄的,还有鸡蛋糕的烤炉,打鸡蛋用的打蛋器,都是我们厂自己弄的。原先我在孝顺时都用手工打,一只缸,斜着,中间一个桶,鸡蛋放进去,用一个竹丝扎起来的像扫把一样的东西,哒哒哒使劲打,打一会儿手就酸了,换一个人打,打一会又换一个人,三四个人轮流打,现在日本还是这种打法,我在电视上看到,二十来个人轮流打。机器打的快一些,也匀一些,但手工打的特别有韧性,机器打的加了一些添加剂,没韧性了。其实,检查蛋糕好坏是有标准的:手捏住,团成一个小团,再放开,它弹开来能恢复正常。牛皮糖也是有标准的,要拉得长,缩得回去,敲得断,这才是真正的牛皮糖。每个糕点都是有标准的,我有一个本子,上面记载了100多种糕点品种的标准。
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恢复春节糕点拜年传统,这事我琢磨很久了,糕点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比米月饼大多了。我的构想是将金华八婺各自有代表性的糕点组合在一块,可以称作婺八件或者婺八糕。比如用磐安的药材做成黄精糕;东阳的香榧做成香榧酥;义乌的红姜糖做成红姜软糕;浦江做米糕,因为浦江上山文化一万年前就有稻作,这米糕可以配上金华地方风俗图案;兰溪做八卦太极饼,黑白分明双鱼图;武义的莲子酥,用宣平的莲子做;婺城的佛手饼和火腿饼等等:可以组合成伴手礼婺八件或者婺八糕,能代表金华走向外地;也能让本地的老老少少,尤其是让年轻人喜欢上这些糕饼茶点的色香味形。如果能把这件事做成,我这一生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