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在历史深处探寻胡公文化的精神原乡

陈公炎

《寻踪胡公》,这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以41万字织就长卷,以清新笔触生动描述了北宋名臣胡则(胡公)在历史天空里、在百姓心目中的伟岸形象。

北宋端拱二年(989)的科举春榜,注定要在八婺文明史上镌刻下永恒印记——来自永康方岩之邻库川的寒门子弟胡则,以破竹之势蟾宫折桂,成为宋代八婺大地首位进士及第者。

《寻踪胡公》通过编著者与胡公文化研究同仁多年探源、深度挖掘所得的墓志铭、国史方志、胡公庙宇身世与民间传说的大量资讯相互印证,精心勾勒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立体、丰满的胡公形象。

明道元年(1032)的工部官邸,一卷字字泣血的《奏免身丁钱疏》正在烛火中诞生。时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的胡则,已届古稀之年,他面对江南灾区“户有三丁则毙其一”的惨状,以“宁触天威,不负苍生”的赤胆,将吴越国沿袭的苛政真相直呈天听。在明万历《金华府志》的免税田册中,有个惊人的数字:胡则奏免的税额相当于当时金华府全年茶税总额的72%。这种“舍官身为百姓”的政治勇气,得到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文正公集》有言:“胡公之政,如春风解冻,虽严冬犹存暖意。”金华市档案馆馆藏的清代《丁口黄册》残卷则载:宋明道年间新生儿的命名中出现大量“则”字偏旁的名字。此乃民心最质朴的写照。因此,在宋人笔记中因身丁钱而“弃养甚至溺死男婴”的冰冷记载,在衢婺民间化作“胡公送子”的温暖传说——至今方岩山、金华山等多地胡公庙宇及其香火长盛不衰就是明证。

胡则曾两次主政杭州,首次于天圣四年(1026),时年64岁;第二次于明道二年(1033),时年71岁。针对杭州水患问题,他在首次任期内主持修筑钱塘江海塘以御潮灾;第二次任期内统筹西湖水系治理,整修宝石山至涌金门闸渠体系。其构建的“江防湖治”双轨模式,为60余年后苏轼全面疏浚西湖奠定了工程基础,形成宋代江南水利治理的范式。

‌天圣八年(1030),时任三司使(计相)的胡则,主导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盐法改制。他创造性地提出“官管商销”的全新制度,即官府掌控盐源与基准价,商人则凭借盐引进行运输分销。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改革,较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早了13年,比王安石的市易法更是早了42年‌。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中收录的《天圣盐法条制》记载:“凡盐之入官,每席给钱二千,商贾输钱六百领券,听往旁郡贩鬻。”这种巧妙引入市场机制的智慧举措,不仅极大地促进商业的繁荣,更为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与此同时,胡则还提出“士农工商,各勤生业”的先进主张。另外,胡公推行的盐引制度,与同时代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苏克制度”形成了东西方商业管理的有趣对照。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商业史研究》中特别论及此比较研究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拓宽我们对胡公文化的研究视野,也让我们看到胡公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我在翻阅《寻踪胡公》此“改革盐法”章节时尤为感慨:1000多年前,胡公就能巧妙地将那只“看不见的手”引入封建经济体系之中,这充分展示他的智慧。

《寻踪胡公》中关于胡公“兴学启后”的章节也很耐人寻味。在永康胡氏宗祠那斑驳的木牍上,“读书至乐,教子至要”八个朱漆大字,历经风雨侵蚀,依然熠熠生辉。《寻踪胡公》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深入解构胡氏家训,为我们揭示这个绵延四十余代的江南望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密码:以德正心、以义济世、兄弟共砚、闺阁课子……

宝元二年(1039),胡则在杭州溘然长逝,享年77岁。天子悼之,进一子官,并在杭州西湖龙井源敕地51庙建胡公墓,范仲淹作祭文与墓志铭。胡则出身寒素而不忘初心,立志高远,以其卓越的见识和无限的忠诚,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寻踪胡公》编著者、永康胡公文化研究团队领军人胡联章,是胡公的后裔,对胡公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务实创新,带领团队开展了胡公文化“六个一”活动,包括探一条古道、聚一泓智源、讲一个故事、修一套典籍、促一批文创、举一支火炬。

他们的胡公文化探源行动已经持续30次,至今仍在继续。胡公故事讲座从永康讲到金华,从浙中讲到省城,至今已有170余场。胡联章深耕精耘,撰写出版包括《胡公传奇》《大宋胡公》《胡则集》和《寻踪胡公》在内的系列图书。他主笔的《官德文化的闪烁之星——胡公文化基因掠影》,荣获2022年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短视频大赛“最佳人气奖”;《大宋胡公》被浙江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2023年度浙江省廉洁文化优秀理论成果,全省仅三部著作入选,是金华市的唯一入选作品……

在浙江省,多个地级市都发现有胡公文化信仰场所,金华市经省有关方面登记的胡公庙宇就有100多座。方岩胡公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文化庙会,充分证明胡公文化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和广泛影响力。

《寻踪胡公》以田野笔记的文法,展现胡公文化传统祭祀与廉政教育、民俗活动与文旅融合、地方信仰与国际文化交流的联接与跨越,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