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婺城新闻

跨省协作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

本报消息(记者 孙武斌)昨天,位于婺城经济开发区的金华市精工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来自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的00后小伙何豫宏熟练地操控设备,工位上写满笔记的设计图纸,记录着他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成长历程。这一幕正是婺城区产业人才学院“蔚蓝计划”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婺城瞄准“港”“廊”“链”主战场,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现代五金、数字经济等产业蓬勃发展,但“企业缺工”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近两年的数据显示,婺城重点企业技能人才缺口率达30%,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江西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每年培养大量技术人才,却因本地产业吸纳能力有限,毕业生面临跨省就业信息不畅、技能不匹配等难题。

为解决这一矛盾,去年3月,婺城成立产业人才学院,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四方联动机制。同年9月,学院联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启动“蔚蓝计划”,首批24名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开启“理论学习—企业实操—技能提升”的工学交替之旅。

“‘浙赣蔚蓝计划’是跨省职教协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江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群优势与婺城先进制造产业的技能人才缺口精准对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跨区域产教融合新模式。”婺城城投集团下属人才发展集团负责人查晓雯说。

“浙赣蔚蓝计划”创新构建“三阶递进”培养模式,贯通校企协同育人进阶路径:首先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夯实理论根基,随后进入企业生产场域开展技能实战,最后携带产业课题返校实施靶向提升。精工工具企业董事长林秀蓉说:“过去新入职的毕业生平均需要半年适应期,现在通过‘蔚蓝计划’培养的学员到岗就能胜任工作,完全契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

“目前我们正在谋划推进二、三期计划,努力推动形成‘江西蹲苗—浙里成才’的可持续人才培养体系。”查晓雯说。下一步,区人才集团将实施三维延伸战略:横向联合江西多所高校共建产业学院集群,纵向构建“实训基地—模块课程—教师团队”培养体系,深度打造“招生—培养—输送”全周期闭环机制。通过三年千名江西高校毕业生定向输送计划,加速构建“政企校协同、跨域联动、全链闭环”的产教共同体,形成可复制的跨省域人才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