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小事当场办 大事联动办

武义村干部“联组走户”提升工作效能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随着汛期来临,干部们在‘联组走户’中注意到,不少村民反映农田引水渠的水流明显不畅。”近日,武义县柳城畲族镇祝村党支部书记梁益平向记者展示《民情日记》说,这一反常现象被迅速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中,并标注为“亟待解决”事项。很快,村两委班子携带工具赶赴现场勘查,调来挖机打开后发现暗渠中1/3的空间被淤泥堵塞,当天村干部立刻协调镇农经站、县农业部门解决程序与资金难题,并同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敲定施工方案。短短数日,淤堵暗渠完成清淤,保证了农田灌溉用水。

这种“小事当场办、大事联动办”的机制,正是“联组走户”的核心——通过赋予村干部更大治理权限,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据了解,“联组走户”工作法发源于柳城畲族镇县前村。2002年,这个当时拥有2000余人口的畲乡大村,因村民与村干部日常联系不够紧密,创新推出村干部“联组走户”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杨东升回忆说,为破解与群众紧密度不足的状况,村里组建了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共同参与的多个联络组,这些联络组定点联系农户,明确要求每季度走访不少于两次,每月固定接待日倾听诉求。

在“联组走户”工作法中,从最初的连接群众,了解群众诉求,逐渐升级,村干部被赋予了“下沉到底”“闭环管理”和“阳光监督”三项核心任务。通过组建三人小队包干村民小组,确保每户村民都有专人定点联系,实现治理触角全面延伸;在走访过程中,对能及时解决的诉求,村干部行使手中职权当场处理,暂难解决的则详细记录于《民情日记》实时跟踪反馈,形成“发现问题—研判处置—结果告知”的完整闭环;同时,每月定期公开事项办理进度,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评议,以公开透明倒逼责任落实。

“这一工作法让村干部从‘开会干部’变为‘田埂干部’,真正实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武义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武义县为进一步提升“后陈式先锋善治”治理效能,在全县推广“联组走户”工作法、“六个一”工作法、“邻舍守望点”工作法、“家里调”工作法等基层涌现出的工作制度,旨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一套高效、透明、责任明确的基层治理体系,当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党员、干部能够迅速集结,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