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新增5个市级艺术乡建特色村

金华开发区再添“文艺名片”

记者 胡雅心/文 通讯员 宋洁梅 陆建富/摄

近日,金华市第三批艺术乡建特色村名单出炉,洋埠镇让宅村、洋埠镇青阳洪村、汤溪镇派溪童村、汤溪镇寺平村、罗埠镇塘头郑村榜上有名,金华开发区再添“文艺名片”。

艺术乡建是指通过文艺家协会结对、艺术家驻村、文化特派员驻村等工作模式,实现艺术家与乡村精准对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从而实现文艺兴村、文艺富村的乡村振兴工程。金华开发区各村依托本村资源禀赋,打造艺术乡建特色村,为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金开经验”。

让宅村地处衢江中下游南岸青阳洲,胡姓人口占98%,村庄建村600余年,属明清汤溪望族“青阳胡”后裔。该村深挖文化基因,以明代胡氏兄弟“割地互让”故事为源,提炼“以让为先、以和为贵、以清为荣、以廉为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传承并弘扬奉让文化。通过修复上宅埠头历史遗迹,复原古商埠街巷风貌,积极复兴埠头文化。同时,依托“楼里”自然村明代书楼遗址以及崇学向上的精神,建设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荷”文化主题教育、科普教育、国学讲堂、耕读传家活动。此外,让宅村还以“荷(和)美文化”为主题,依托莲藕种植、观光农业、旅游节庆,打造“荷风廉韵”生态景观带;开发古埠商贸文旅IP,策划学生研学、非遗市集、村域共享“和美清风”直播间等体验项目,同时坚持在产业发展中融入清廉元素,让荷莲文化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进。以文化为魂、以清廉筑基、以产业塑形,让宅村构建起“文化传承+治理创新+产业融合”的艺术乡建新模式,实现了古村焕新、村民共富、乡风文明的协同发展。

派溪童村稻作文化历史悠久,是金西万年稻作的传承地、浙江田园牧歌的景观地、江南农耕文化的展示地、中国上山文明的延续地。2022年以来,派溪童村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以“π·共富部落”为发展理念,盘活“一块田”和“一条溪”,成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并利用村庄得天独厚的资源,着力打造“翠浪稻天”“越溪美景”“派溪公园”“儿童乐园”“稻作特色文化礼堂”等艺术空间。村内还建立了舞蹈队、合唱队、模特队、乒乓球队、象棋队等多支文体队伍,组织开展“溪童稻梦 冬日π对”稻田音乐节和春耕备耕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村民文化生活有声有色。同时,村里发挥场馆优势,持续吸引周边游客来村参观、学习、培训、团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高涨,进一步实现物质文明的共富。

青阳洪村建于南宋嘉定元年,距今800余年,为南宋名相洪皓曾孙洪仲迁居所建。洪氏后裔秉承“孝行、勤学、爱国、忠义”家训,形成了以“一门四相”为特色的宰相文化底蕴。村内现存宗祠、厅堂、花厅、亭台、洪村庙、一禅庙、贞节牌坊等古建筑40余座,洪承鲁、洪初吉故居“四井五厅”保存完好,砖雕、石雕工艺精湛。该村以“古建为骨、文化为魂、生态为脉”,依托洪氏宗祠、花厅民居等载体,建设“洪氏一门四杰”为特色的市级研学基地,开发青少年研学、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等主题课程,并与洋埠小学合作开发地方教育课程,开展定期的文化工作坊活动和文艺培训,构建“保护—传承—利用—共生”的艺术乡建模式,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寺平村始建于元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村庄地貌呈“七星伴月”之形,婺派建筑遍布全村,明、清、民国时期的砖雕民居千余间,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寺平村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传统古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利用现有文化历史场所,先后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婺州窑烧制技艺体验馆、砖雕展示馆、古建筑木雕展示馆、中国古核雕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展馆。同时依托独树一帜的砖雕、农场采摘等农旅景区景点,融入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特色元素,开展各类极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造文旅亮丽篇章。

塘头郑村是浦江“江南第一家”的直系后裔,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塘头郑村发挥党建引领,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入股的方式,开发闲置、低产、抛荒土地,种植各类农作物;打造一村一品耙耙柑水果种植,通过耙耙柑采摘及村水资源垂钓等产业项目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创新思路,走出一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之路。此外,该村以村民为主体,以村民生活为素材,邀请文化特派员驻村,创作乡村特色文艺作品;开展艺术教育与培训,培养小朋友艺术兴趣和技能,提升审美水平;积极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打造充满艺术氛围的乡村景观,同时推动艺术与农业融合,开展农产品采摘、农事体验等活动,带动农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