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覆盖 四治融合
东阳单良村探索乡村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本报消息(记者 胡睿哲)“以礼于睦邻、以和待亲朋、以孝处兄弟。”在东阳市城东街道单良村文化礼堂,一块块书写着家训的木板格外醒目。
多年来,这个曾经邻里不和、矛盾频发的老上访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后陈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网格阵地,探索出“一网覆盖、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20多年“零上访”的和谐局面。
“党建引领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该村党支部书记单南平说。近年来,单良村迭代了“党建统领网格智治”治理体系,进一步细化党员领衔“责任田”机制,激活乡村治理“红色引擎”。
有事村民议、矛盾不出村,网格员队伍至关重要。单良村根据本村实际,按照“户数相近、就近就熟、全部覆盖”的原则,划分1个网格、5个微网格,将居住区、林区、责任田、河道、道路等全部纳入网格范围,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网格管理体系,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小网格如何服务大民生?一方面是资源力量下沉。该村建立“网格+部门”联动服务体系,与多部门建立驻点服务、定期会商等机制,将社会治安、环境治理、医疗保险、生活缴费等事项整合纳入“单良网格”,统一接受群众点单、开展民生服务。另一方面,单良村还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阵地建设,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小到老人家中灯泡坏了,大到审批屋基建房,只要村民提出诉求,很快就会得到反馈和解决。
农户单大伯因自家门前地势较低,梅雨季容易积水,导致出行不便。前些日子,他向微网格反映这个问题,网格长马上向村干部反馈,村两委决定在污水管网提升工程中,对单大伯家门前路面进行重新硬化,迅速解决了他的出行难题。
从一穷二白到每年村经营性收入达100多万元,蝶变还源自“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实践探索。早在1997年,单良村就已实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实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从源头上避免矛盾纠纷产生,推动村民自治。
同时,单良村注重法治和德育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两月一讲”法制讲堂,让村民成为“法律明白人”。针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领域,制定承包地、农村建房制度等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村民行为。为推动德治入脑入心,该村形成家训微治理模式,营造“崇德向善”文明新风。
近年来,单良村依托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建立诉求收集、汇总、流转、对接、处理闭环的村务处置流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解决在家门口,做到“民有呼,我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