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浦江新闻

突破丘陵山区产量限制

稻虾轮作富了口袋优了生态

记者 叶赛丽

走进浦江县前吴乡灵溪村,连片的稻虾田条块相连,水田里小龙虾挥舞着螯足,活力十足。“我们稻田里的水从通济湖水库引过来,水质好,养殖出来的小龙虾很干净。”饲养员将筐里虾壳青亮、腮净腹白的小龙虾展示给记者看。

提及养殖小龙虾的起因,灵溪村党支部书记赵小毛坦言,过去村里底子薄、资源少,他们曾尝试过土鸡土鸭养殖、来料加工等项目,然而村集体经济始终难以突破50万元大关。为此,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寻找合适的产业。2023年,他们赴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考察时,被当地稻田里“既能卖龙虾,又能引游客”的多元发展模式触动。“看到人家的稻田里养出‘金疙瘩’,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个模式搬回灵溪。”赵小毛说。

次年3月,利用水稻种植前的闲置期,村里试养了20亩小龙虾。“前期投入主要用于购买虾苗,我们自己养殖,成本低、收益高。”赵小毛言语间难掩喜悦,“去年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稻虾轮作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还收获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灵溪村的稻田土层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原先种植水稻,每亩需施用20多公斤化肥。小龙虾养殖改善了土壤结构,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浮游动物,成为小龙虾的“自助大餐”,产生的粪便就是天然有机肥,每亩稻田化肥用量减少50%,农药用量减少30%。“稻米品质更好了,价格也有望提高,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赵小毛说。

去年6月,在浦江县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牵头下,灵溪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丘陵山区稻—小龙虾土壤健康与高效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以“科研+实践”双轮驱动,构建“水稻护水、虾粪肥田”生态循环系统。该中心工作人员胡旭昶解读其中的生态密码:“我们通过科学规划养殖沟渠、外围田埂及防逃设施,栽种天然饵料伊乐藻,构建低污染、高效益的种养模式,既提升土壤肥力,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丘陵山区土壤板结、土层较薄,导致小龙虾亩产受到限制。灵溪村通过产业融合,将稻田划分为多个垂钓区,田埂上遮阳伞整齐排列,户外灶台炊烟袅袅,游客既能体验垂钓的乐趣,又能享受野炊的美味。“这种田园体验很受欢迎,节假日期间,我们单日收入可达3600元。”赵小毛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打算将小龙虾养殖面积扩大到100亩,到明年这里又会有新变化。”

从“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到“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随着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在稻虾轮作模式下,灵溪村呈现“虾满塘、稻飘香”的生态画卷,蹚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致富路,为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