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金开新闻

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首演

下伊保稻节“种”出文化大戏

记者 胡雅心 文/摄

农历六月初一,是一季稻抽穗灌浆之时。地方志记载:“六月初一,农民以牲礼祈祷于五谷之神,谓之保稻。”6月25日,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伊村举行保稻节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在该村文化礼堂首演。该剧以汤溪区域万年文明为脉络,融合历史传说、民俗信仰与人文精神,为观众展现一部跨越古今的文化史诗。

上山文化活起来

当晚7时不到,下伊村文化礼堂里座无虚席。考古学教授与学生小伊率先登场,穿过金黄的“稻谷”,走向上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地,揭开《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序幕。

一万年前,汤溪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第一粒稻米,开启人类稻作文明的辉煌篇章。演员们躬身模仿万年前先民播种的姿态,将上山文明“稻作曙光”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时空流转,从春秋姑蔑古国的神秘统治,到明成化年间汤溪置县,多元文化在这里沉淀。达摩祖师于九峰山面壁九载,并创白鹤功法,将自然哲思与民间信仰的碰撞诠释得极具张力。元代画家黄公望执笔蘸墨,《九峰雪霁图》绘尽山河灵韵,勾勒出汤溪“一山一水皆故事”的文化底色。

在民俗传承篇章,汤溪历史名人接连登场。淑妃银娘跪地奉茶,将孝道演绎得感人至深,留下银娘省亲的动人传说;城隍老爷宋约声如洪钟,传递出清正廉明的官德风范。现代劳动模范陈双田的扮演者扛起锄头,昂首阔步走向希望的田野。紧随其后的丰收舞,传递丰收的喜悦与对土地的感恩。

在每一幕中,学生小伊都会出现在舞台上,与达摩、黄公望等角色对话,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叩问历史,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串联起上山与下伊,诠释下伊保稻节就是“活着的上山文化”。

“万年汤溪,下伊丰收了!”在主祭人的带领下,全场观众用最地道的汤溪话喊出对丰收的祈愿。工作人员送出特制的“五谷祈福袋”,让观众将祝福带回家。

从史前稻壳到当代稻香,从九峰山雪霁到城隍庙烟火,全剧以“活着的上山文化”为内核,演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既深植于万年农耕基因,又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当代活力。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多朋友走进汤溪、品味汤溪、爱上汤溪,让万年稻香飘向更广阔的远方。”汤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晨说。

汤溪故事走出去

汤溪于明成化七年设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在境内发现万年上山文化青阳山、山下周、三潭山、上境等遗址,证明汤溪是人类稻作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万年上山酝酿了万年汤溪文脉,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下伊保稻节源于上山文化的稻作历史,是金西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近年来,下伊村立足“稻”文化,进行整体谋划,与周边村落抱团发展,建立共富联盟,引进博物馆项目,做足“稻文章”,打造可游可赏可玩的文化产业带。

能否以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再现汤溪的文明起源与文化交融,打造一场走进汤溪、品味汤溪的新文化之旅?几个月前,汤溪镇联合第三方团队讨论研究,选择情景剧这一艺术形式,以“让上山文化活起来,让汤溪故事走出去”为创作方向。

工作人员悉心打磨剧本。没有专业演员,当地村民和文艺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厚大村会计范建通饰演画家黄公望,为了还原81岁的老翁形象,他精心勾勒老者妆容,步履间放缓姿态,微微佝偻身形,散发岁月沉淀的沧桑感。饰演达摩的下伊村村民苏锦谊凭借武术教练的专业功底,将角色演绎得刚劲有力,契合禅宗高僧的沉稳气度。保稻节第五代传承人伊根粮则本色出演,扮演下伊保稻节仪式主祭人。

剧中需要编排祭祀舞和丰收舞两支舞蹈。“祭祀舞庄重神圣,丰收舞欢快热烈。我在动作设计和队形编排上进行特别设计,让祭祀舞展现祖先对自然的敬畏,丰收舞融入农耕劳作场景,展现劳模精神。”负责舞蹈编排的汤溪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方雪羚说。

参与排练的村民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克服困难,风雨无阻地排练,并录制下来,回看时一遍遍抠动作,及时打磨调整,争取将最佳状态呈现在舞台上。“文化传承靠的是热爱与坚持。”舞蹈演员伊爱芬说道。

历经两个月排练,时长约90分钟的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首演即获成功。通过新颖的呈现方式,展现从史前稻壳到当代稻香的传承之路,观众好评如潮。

本次活动邀请婺城、浦江等县(市、区)的文化特派员交流研讨,为剧目优化提供宝贵意见。“从剧本打磨到舞台设计,从服饰道具到角色演绎,剧目都完美呈现,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汤溪传统文化,为基层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思路。”浦江县文化特派员黄飚表示,村民演绎祖辈故事时焕发光彩,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