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五味
青山绿水间挖出“金疙瘩”
记者 毛伟军/文 陈冰冰/摄
“我们家就剩下这100平方米的浙贝母种植地没挖,其他20多亩全部挖掉了。”上周,磐安县新渥街道庄基社区祠下村村民陈守顺一家人忙着在地里挖浙贝母。陈守顺是浙贝母种植大户,除了在村里种有四五亩外,还在东阳承包了20多亩地。
像陈守顺这样的中药材种植户,在庄基社区比比皆是。“村民不是种植中药材,就是从事中药材相关行业,户数占比80%以上。”村民陈有德说。
三分之一磐安人吃药材饭
陈有德的父辈就已经开始种植浙贝母,他是1990年开始种植的,今年种了10多亩。
近年来,浙贝母行情一路攀升,收购价从2020年的34元/公斤涨到2025年的200元/公斤。“每亩收入差不多有4万元,今年有20多万元的利润。”话语间,陈有德洋溢着喜悦。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浙八味”中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道地药材盛产于磐安,俗称“磐五味”。2010年9月28日,磐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磐五味”,使用“磐五味”商标的商品生产地域范围为全县整个辖区。
“‘磐五味’地理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极大提升了磐安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磐五味”中药材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定升介绍,很多药企慕名来到浙八味药材城进货,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药农增收。
目前,全县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产量2.83万吨、产值超18亿元,浙贝母、元胡等“磐五味”药材产量占全国的20%—60%,辐射带动周边县市中药材种植30多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获全国首张道地药材认证证书
中药材产业既是磐安历史经典产业,也是富民惠民产业。近年来,该县重视中药产业发展,持续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以科技引领产业提质增效。
“浙江省将中药列入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并将我县列为中药材‘一县一业’重点扶持。我们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建设‘江南药镇’这一平台,办好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不断延长中医药健康产业链。”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红林说。
近年来,该县持续在种质资源保护上下功夫,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土壤研究治理和施肥培肥管理,建成3个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及2000亩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5000余亩,有效提升道地药材品质。
依托中药产业大脑,磐安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GAP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首个浙贝母GAP基地,全流程按照“六统一”标准种植采收,从源头保护和提升磐安中药材的道地性,获得全国首张道地药材认证证书。目前,该县共制定中药材标准12个,拥有原产地标志和证明商标6个,其中“磐五味”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
不断拉长中医药产业链
磐安以“江南药镇”为主平台,建成千亩规模的磐安中医药产业园和中医药健康产业孵化园,先后引进国药集团旗下一方制药、康恩贝等知名药企。目前,该县有中药类相关生产企业145家,通过药品GMP认证7家,在全国首创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一体化加工“共享车间”,初步形成了集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等于一体的中药制造体系,实现了从单一中药材种植向加工增值延伸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该县推动产业延伸,不断拉长中医药产业链。以“中医药+”为重点,加强与中国工程院王琦院士团队合作,建设九体中医馆。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华东区域总部,开设互联网诊疗中心、煎配调剂中心和中药研发中心,不断延长中医药产业链。实施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大力推进“中医药+旅游”“中医药+研学”“中医药+美食”等跨界融合,发布了全省首批16道“道地药膳”制作标准和全国首个药膳地方标准,制定应用规范与技术标准,推进药膳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磐安药膳知名度越来越高,获评“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