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万里归途终有期

记者 何立 吴静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比高温更让人焦灼的是炽热的情感。

7月5日,兰溪市兰江街道厚仁村,84岁的村民田富妹焦急地等待着,她的目光一次次投向村口大路上,空气中涌动着热切的期盼。

“来了!来了!”当69岁的何嫦媛在寻亲志愿者陪伴下走出车门,田富妹踉跄着迎了上去。两个离别近七十载的身影紧紧相拥,压抑积蓄的泪水奔涌而出,濡湿了彼此的肩膀。

“回家了,我终于回家了……”何嫦媛抚摸着姐姐一头白发,泣不成声。这位从新疆乌鲁木齐辗转万里而来的老人,跨越无数的艰难曲折,终于等到圆满的结果。在场的寻亲志愿者、众多乡亲以及围观的村民,无不动容。

这一条归乡路,走了近半个世纪。

找到亲人

漂泊的人生才有归宿

在新疆乌鲁木齐的邻居和同事眼里,何嫦媛一直有些与众不同,她生着一双聪慧灵动的大眼睛,在戈壁滩的风沙里显得格外清秀。20岁之前,何嫦媛的内心世界安放在乌鲁木齐那个朴素却温暖的小家里。

父母倾注了全部的爱,童年记忆里满是他们温煦的面容与无微不至的关怀。然而,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在岁月中滋长。何嫦媛对本应陌生的南方话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街头巷尾偶然飘来的吴侬软语,总让她不由自主地驻足凝听。

平静的生活在一次因琐事产生的争执后轰然倾塌,激烈的口角中,父亲冲口而出的话语,道出她被抱养的实情:“我养了你20年,你要还我20年的钱!”从此,身世的秘密连同那些不被常人理解的痛苦深埋心底,心思细腻的何嫦媛回不到过去的无忧无虑了。

亲生父母,你们在哪里?

寻亲的念头一旦萌芽,再也无法遏制。“但我也不能把养父母丢下,要给他们养老送终,我应该对他们报答得更多一些。”这份孝心,让她将寻亲的渴望深锁心底。

2003年,养父母相继离世,巨大的孤寂席卷而来。“每逢佳节与丈夫去婆家团聚时,总忍不住想,我的亲生父母又在何方?”何嫦媛真正踏上了万里寻亲的征途。

历史的褶皱里

藏着多少人生悲欢

养父母曾断断续续吐露过更多信息:何嫦媛是从当地福利院领养的金华籍弃婴,来到家里时已经是两三岁的样子,所以推测她出生于1957年。养父依稀记得,当时女孩随身的信笺上,字里行间浸透着亲生父母对于贫困生活的无奈和骨肉分离的锥心之痛——家中子女众多,实在无力抚养,才将她送出求生……

寻亲之路,常令人身心俱疲。当时各方面条件有限,信息来源单一,寻亲无异于大海捞针,初期的尝试均无功而返。转机出现在2007年,当何嫦媛走进了金华广播电视总台的大门,一段被岁月尘封已久的群体记忆才得以浮现。

1959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极度短缺。时任金华县民政科会计叶德庆回忆,那段时间,南方诸多城市的孤儿院不堪重负。“当时新疆和内蒙古畜牧业较发达,有些奶制品。自治区领导也提出,接收一些内地无力抚养的孩子。”沉重的现实压力下,县民政部门将47名弃婴万里迢迢送往新疆,期望他们能在相对宽裕的家庭获得新生。

这些孩子开始漫漫西迁路,火车载着他们穿越广袤的国土,再换乘汽车、马车颠簸前行。经过6天6夜的长途跋涉,生命之舟终于停靠在乌鲁木齐的港湾。所有孩子有惊无险,安全抵达。

“当时孩子们的模样,看着真让人心酸。普遍营养不良,头大脖子细,睡觉时头都歪着……”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托儿所所长刘旭回忆起孩子们初抵时的情景,仍感酸楚。而在新疆,很多支边干部家庭渴望孩子却错过了生育时机,这些灵秀的金华孩子一到福利院,短短几天便被领养一空。“领养人必须写下保证书。院里还会组织定期走访领养家庭,严查虐待或转送孩子的情况。”乌鲁木齐市福利总院原院长范继财回忆道。

何嫦媛,正是这历史洪流裹挟下的47个金华孩子之一。

半个世纪的寻亲

只为找到自己的“根”

年代久远,档案散佚,线索模糊,寻亲,更像是一段看不到尽头的孤独征途。

随着媒体关注增多,何嫦媛的寻亲故事在乌鲁木齐传开,陆续有6位命运相似的金华籍老乡找上门来。寻亲路上,何嫦媛终于不再踽踽独行。张淑娟、李全疆、李桂红……这些被天山之水滋养的金华孩子,都已年过半百,谁也说不清当年的命运能否有一个妥当的结局。

令人动容的是,弃儿,寻亲,这本应该是离奇少见的个人遭遇,此刻却像被复制一般,成为了一群人的集体命运。何嫦媛与这些“小同乡”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寻亲同盟”。她们散落在天山脚下,却在年过半百之际,因共同的执念重新聚拢,在希望与失望的轮回中彼此温暖,相互支撑。

这之后,何嫦媛多次往返于新疆与金华之间,足迹遍布婺城、金东、浦江、武义等多地,她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四处打听。每一次启程都怀揣热望,每一次归途却总被冰冷的现实浇透。

2007年,得知何嫦媛寻亲的消息,婺城区罗店镇的吴家兄弟打来了电话,想认认这个“小妹妹”。吴家父母早年遗弃了一个女儿,老人现已离世。吴家兄弟一直为当初没有保护好妹妹而自责。“如果你是我妹妹的话,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在楼上。”吴家兄弟努力想唤起何嫦媛的亲情记忆,但岁月如刀,印象全无。他们约定,先做DNA鉴定,即便不是亲人,也要做好兄妹。

金东区孝顺镇的童家老母亲在电视上看到何嫦媛寻亲的消息后,内心的伤疤再次被揭开。50年前,她也遗弃了一个和何嫦媛年龄相仿的女儿。一见面,老母亲便紧紧拉住何嫦媛的手,再也不肯松开。“嘴巴像,眼睛也有点像,手的软度和我很像……”一番细细对比,童家老母亲和何嫦媛血脉相通,俨然一对亲母女。这让多年寻亲未果的何嫦媛,找到了一份久违的归属感。

然而,随后的DNA鉴定得出结论,何嫦媛与吴家兄弟,无血缘关系;何嫦媛与童家老母亲,亦非亲生母女。

寻亲路上,何嫦媛不断经历着希望与失望的跌宕起伏。数十年的苦苦支撑,只为了找回生命的源头——那个属于自己的“根”。而那些因各种原因“丢失”了儿女的父母,又何尝不处于无尽的痛悔之中?对亲情的渴望,让人们一次次奋力追寻,不放过一丝微渺的希望,如同抽丝剥茧。

时光不会倒流,历史无法回头。当年的金华“小老乡”们只能互相鼓励:向前,向前……

迟到的团圆

终是苍天不负有情人

转机悄然而至。

去年,义乌爱心公社的志愿者得知何嫦媛的情况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通过基因服务公司提供的唾液采样技术,初步锁定可能对象。志愿者们如同历史的探秘者,多次深入金华多个村庄密集走访,从耄耋老人的记忆碎片中耐心拼凑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田富妹老人及其家族的信息进入视野时,希望之火再次点燃。

据回忆,田家曾因贫困送出3个女儿。大女儿田富妹当年被送出后是自己跑回了家,另外两个女儿则音讯全无。田家孙辈田有军回忆:“爷爷奶奶在世时,就常提起送出去的两个姑姑,也想着能不能找她们回来,但当时条件有限,不知从何找起。”志愿者们迅速采集了相关人员的DNA血样。2025年6月,鉴定书给出了清晰的科学结论:何嫦媛与田富妹存在血缘关系!

蜡炬成灰,苍天不负。

当何嫦媛再一次走出义乌机场,迎接她的是熟悉的笑脸,芬芳的鲜花。故土以无声的暖意,拥抱着回家的游子。

“金华太温暖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在众人的陪伴下,何嫦媛踏入厚仁村那座承载家族记忆的老屋。手里拿着父亲仅存的泛黄的照片,积蓄一生的情感瞬间决堤:“我和爸爸长得很像……爸爸妈妈,我回家了!”近70年的漂泊、20余载的苦寻,在这一刻落地生根。

亲人的讲述,拼凑出了更完整的家世:亲生父母生于1920年,已于1988年带着深深遗憾,先后离世。3位兄长也已不在人世。田富妹是唯一在世的同胞姐姐。

何嫦媛决定在家乡多住些时日,与家人一起感受这片赋予她生命的土地的温度。“这么多年在艰难的寻亲路上,我很多次都想过放弃……但是,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她也想邀请家人去乌鲁木齐看看,让这跨越万里的亲情更加紧密。

从20岁时萌生寻亲念头,到2025年盛夏与至亲相拥, 何嫦媛跨越半个世纪的寻觅,是对血缘根源的执着追溯,更是被历史潮水冲散的个体,向命运发起的悲壮叩问。“草原上走失的羊羔,也会‘咩咩’寻母。动物尚知亲,何况人呢?”这质朴之言,道尽了对生命本源的渴望。尚未寻得亲人的蒋群,心声更显决绝:“哪怕只看亲人一眼,此生就不算白来。”

山河阻隔、岁月漫长,当年那47个金华孩子中,最终寻得亲缘者寥寥。何嫦媛的归途,如同终抵彼岸的一束微光。这束光,倔强地穿透时光尘埃,为仍在路上的人们点亮不灭的灯——离散终有聚期,血脉永不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