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为人之师先正字 汉字书写做先锋

—— 金华市中小学教师书法素养培训工程五年深耕纪实

记者 金璐 实习生 缪佳润/文 张辉/摄

盛夏的金华,蝉鸣阵阵,墨香悠长。在金华教育学院展厅内,180余幅书法作品或刚劲挺拔,或清雅秀丽,吸引着参观者驻足品味。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是来自我市中小学的普通教师。5年前,他们中许多人对砚台里的墨香都觉得遥远;而今,他们已成为校园里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

2020年9月,在金华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金华教育学院、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浙中书法院联合启动“中小学教师书法素养培训工程”。5年来,这场覆盖全市、惠及1.18万名教师的书法教育实践,不仅重塑了教师的书写技能,更在校园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为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设注入蓬勃的文化动能。

书者:砚田笔耕 桃李成蹊

在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培训部主任余金华的微信好友名单里,有几名义乌市幸福湖小学的老师。他们经常给余金华发消息,或展示自己的书法近作,请余老师点评,或就自己最近在书法上的心得、困惑,与他交流。这些老师都是余金华2022年下半年的学员。在那个学期里,每个周一傍晚余金华都会前往该校,给老师们上书法课。

“在此之前我也会去一些学校开书法讲座,但都是零星的,不像这个课程,持续12周,每次一个半小时,学员们还要完成课后作业,经历了一个全身心投入、持续提高的过程。”余金华说。

让余金华惊讶的是,课程在结束后依然表现出“长尾效应”。当初为了开课而布置的书法教室,之后一直保留下来,学校举办的书法比赛也一年年延续下来。在他2023年培训的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近80%的各科教师都参加了这个课程,之后老师们在各类书法比赛中的获奖率明显提高,教师虞健扬去年进入义乌市书法教师评委团队。

余金华的经历,正是中小学教师书法素养培训工程在实施中发生的典型故事。

“跟一般的培训不同,我们的课程先上理论课,再上实操课,后面穿插鉴赏课,其中理论课和鉴赏课的老师都由市里派出。”浙中书法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凌稼说。

为保障该工程顺利实施,可以说是凝聚了全市书法界之力。5年来,金华教育学院、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浙中书法院四家单位联合颁证的责任导师、教学助理达167人,其中市县书协副秘书长及以上骨干50余人,涵盖浙师大美术学院书法博士、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专职书法教师、金华教育学院书法硕士等专业力量。

“这是一股‘千军万马’的合力。他们文墨为怀,他们满腔热血;他们风雨兼程,他们合力齐心;他们双向奔赴,他们无怨无悔。”工程师资总召集人、浙中书法院创始院长杨守春感慨。他在5年间坚持每班巡课,为学员授课;专家组组长卢心东不但将《颜勤礼碑》原碑的内容缩编至35页,形成“短时间精准突破”的教学范本,还屡屡赴基层授课;浦江实验小学专职书法教师朱小胜跨县市到义乌、兰溪等地教学,其总结的“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和“张羽翔书法解剖法”成为教学范本……一位位老师用无私奉献,诠释“书法传承者”的使命担当。

总结会上,浙中书法院与金华市慈善总会签约设立“浙中书法奖励基金”,未来10年将持续支持书法教育发展,为浙江中西部教育、文化中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学员:破茧成蝶 翰墨飞扬

“在每学期的学生书写等级评价中,从前老师们书法指导时常常底气不足。经过培训,现在每一位老师都能坦然站上讲台,自如地进行专业指导。”金华市南苑小学教务处老师张锦艳说。曾经,小学老师都是师范出身,毕业时三笔字都是要过关的。现在许多其他高校毕业生也进入教师队伍,三笔字相对较弱,这个培训工程对他们帮助特别大。

该校前后进行了三期培训,两期软笔,一期硬笔,全员都接受了培训。张锦艳还记得,那段时间学校里书法氛围特别浓,老师们见面,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这星期的字写了没”。作业都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散文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每周写5至10张,培训老师会在下一节课上点评,学员们都感到压力,上课特别认真。后来学校还办了展览,全校120多个老师,每人都写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陈列出来。

金华市南苑小学校长占丽娜表示,依托实训工程的助力,该校还自主研发了覆盖一至六年级的12册校本教材,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精准设计了书法上的成长路径。近年来,该校教师书法作品在省市各级展览中屡获殊荣,学生于各级赛事中累计获奖超500人次。

兰溪市张坑小学副校长吴能福是今年上半年参加的培训。吴能福感慨,自己刚工作时能写一手让同事羡慕不已的柳体楷书,然而,随着电脑、打印机、教学一体机的普及,手写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钢笔字逐渐生疏,更别提毛笔书法。这半年的系统学习让他重拾书写热情,接下来他将把培训中学到的书法知识和书写技能传授给学生。

“写字对于老师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学校所有学科的每一个老师都参加了培训。”金华市东苑小学校长倪崚嶒说。这个学期,他给语文老师们提了要求:不要推荐学生到培训班学书法,要运用学到的能力,在课堂里把硬笔书写抓起来。

数据印证着变化:5年来,工程累计培训教师11800余人次,涌现出2899名优秀学员。在2022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中,4000余名参训教师提交作品,121人获奖,其中软笔一、二等奖获得者直接纳入市书协会员储备库。截至今年6月,参训教师中86人次作品在市级以上其他展赛入展或获奖,已有169人加入县级书协、48人加入市级书协、11人加入省级书协,教师书法专业成长路径持续拓宽。

“书法不仅是技能,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金华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李唯说。她充分肯定了为期5年覆盖全市的书法师训工程,并对直接参与一线书法教学的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致以亲切问候和由衷的敬意。她强调,下一步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课程形式,继续推动书法教育从“技能培训”向“文化育人”深化。

孩子:字启童心 满园书香

中小学教师书法素养培训工程如春风化雨,润泽着教育的土壤,其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绽放在学生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

浦江实验小学407班的家长盛芳蕾,这几年经常从女儿张歆妍那里听到书法带给她的快乐。

近几年,张歆妍感觉学校里的书法氛围越来越浓郁,老师会把她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同学看,同学会因为她字写得好而投来羡慕的眼光。她还获得到金华市区参加现场书法比赛的机会,拿到低段组的一等奖,跟全市的“小书法家”们面对面交流,让她获得很多快乐。今年她参赛拿了个三等奖,悄悄对妈妈说:“我感觉大家的水平都水涨船高了!”

“孩子告诉我,写书法能让心静下来。”该校501班家长金丹丹说。她的孩子于以乐擅长楷书,带来的直接好处是,语文考试的时候,卷面分总是能拿满分。

张锦艳说:“前不久期末考试,评卷老师反馈,学生的书写与几年前相比有较大进步,书写分普遍提高。”很多语文老师反映,学生作业的工整程度进步明显。

弥漫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书法氛围,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多快乐。

义乌市春晗学校701班学生余文博说,学校里有许多与书法有关的活动,课余练字的人不少,同学、老师在闲聊的时候会讨论怎样能把字写得更好。

金华市丽泽中学学生邵宣硕很喜欢周三,因为学校会在这一天设置1小时练字时间,供学生练习书法。对于学业繁忙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忙里偷闲并不容易。邵宣硕还很喜欢学校将书法与诗歌、绘画、各学科手抄报、学习思维导图、篆刻等进行深度结合,以丰富多样的场景创设,让学生体验书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书法教育的影响力不止在校园。幸福湖小学学生走进社区为老人书写春联,张坑小学将书法作品赠予养老院,书法成为连接代际、传递温情的纽带。

墨香悠悠,文脉绵绵。这场持续5年的工程,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