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清朝“放生碑”的传承故事
一到夏天,我们村游客如织,都是来避暑纳凉的。白天在小溪里畅游,晚上到水上乐园吃龙虾喝啤酒,甚是惬意。“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这一诗句是最好的映射。
记得小时候,我时常在门前这条叫文溪的小河里玩,游泳、摸鱼,承载着我的童年岁月。
曾几何时,生活在我们这个偏僻小山村的村民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靠上山砍柴卖树、种植中药材贴补家用。大盘山的树木被砍伐,坡地也被大面积开垦,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一到雨天,小河流的全是黄泥水,山体还经常发生泥石流,村民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靠山吃不了山”,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双坑村。
如今,我们村发生了“靠山吃山”的蝶变。文溪清澈见底,成群的石斑鱼在水里追逐嬉戏,大盘山树木茂盛,一幅“青山绿水,生态宜居,休闲养生”的绿色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这一切的变化归功于村里发现了一块“放生碑”,传承和延续了碑文里的故事。在我的手机里,这块“放生碑”的照片一直珍藏着。
听老一辈人讲述,“放生碑”原坐落在我们村的龙头岩一凉亭里。清朝光绪年间,大盘山周边有村民拦网捕鱼,甚至投药毒鱼。为制止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径,当时的金华府永仙分防厅兼管水利事务出示谕禁,由我们村先民林如意牵头,携37名参与管理放生事务的村民,刻了这块“放生碑”,既属官方制定的文件,又有村民自我约束的诉求。
后来,凉亭坍塌,“放生碑”曾被用作氨水池的盖子,并被浇上水泥。上世纪90年代初,氨水池被拆,拂去碑上水泥,碑文重见天日。如今,这块石碑收藏于大盘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历经128年的岁月洗涤,碑文渐显模糊,但先民们环保生态理念以及朴素行为影响着一代代的双坑人。
200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核心区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被彻底禁止。
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我门前的文溪经磐安县城,流入东阳江,并辗转义乌江、婺江、兰江、富春江,经钱塘江汇入东海。“留浙中一方净土,送下游一江清水”成了我们村一辈辈守护的丰碑。
这条比磐安县城更古老的文溪穿城而过,给县城增添了不少秀美的气息。
近几年,我们村也走上了建设新农村之路,新区104户新房拔地而起,老村158户也在有条不紊地改造中。随着磐安文旅产业的崛起,村里也开办了3家民宿,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生活逐步改善。
村子变漂亮了,村民的口袋也鼓了,环保意识更不能落下。我们村想重新仿造一块“放生碑”立在村里,成为一道景观,也时刻警醒村民要世世代代争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记者手记】: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磐安调研时指出:“磐安的生态富县战略提得很明确、很响亮。生态是可以富县的,生态好不仅可以富县,而且可以让老百姓很富,是很高境界的富。”
磐安从“浙江最贫困县”蜕变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绿色产业转型,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双坑村只是磐安县实施生态富县战略的一个缩影。记者走在磐安山水间,这里绿水青山、生态宜居,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时光流转百年,磐安人对于生态的保护一脉相承。近年来,磐安建立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机制,强化部门协同,积极构建打击、修复、预防、联动、教育五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模式,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与此同时,磐安以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全市第一,连续4年保持“全域Ⅱ类水”。
作为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磐安拥有全国目前唯一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保护区新记录动植物1200余种,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优越,相关保护工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作典型交流,成绩显著。
如今,文溪江畔,白鹭结群、溪鱼成片,这些景象印证了磐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每个磐安人心中都立着一块“放生碑”。
(磐安县安文街道双坑村村民林根华讲述 记者 毛伟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