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教材,开荒种药,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
60多年前,磐安办过药材学校
记者 孙媛媛 实习生 盛司楠 文/摄
再过一个月,200多亩的玉竹就可以采收了。磐安县新渥街道,“江南药镇”所在地,陈红根站在海拔900多米的山间,心情有些激动。他的眼里有热切的展望,也有赤诚的回望。
展望,是10年前包下荒山种植药材,如今已郁郁葱葱,“荒山变绿地”一步步实现,另外,在科技特派员浦锦宝和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共同帮助下,深加工产品玉竹雪梨汁即将推向市场。回望,是在开荒的这些年,他偶然发现,60多年前,这里曾办过一所半工半读的药材学校,校址就在新渥街道后力社区,过去叫后力村。读书之余,学生们曾在他开荒的这座山上种植药材,少说有20多种。
陈红根是后力社区党支部书记,这些年,他一边开荒种药材,一边搜集这所学校的相关信息,正如他所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磐安药材之乡的名气,磐安历史上办过药材学校,见证了药材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迁。”
始于1958年 东磐两校合并
陈红根是在山上开荒时,听村里老人说起这所学校的。过去,农校、林校等学校很常见,但药材学校并不多见。这一下就激发了他的兴趣。陈红根走访老人、查找资料,可惜在当地能搜集到的信息并不多。
村里老人只模糊记得村里曾办过药材学校,但具体办在哪里,什么时候办的,没人讲得清楚。陈红根便找到磐安县文联原主席吴警兵打听消息。
磐安办过药材学校?快退休的吴警兵也是第一次听说。他赶紧翻看了1992年4月出版的《磐安县教育志》,从中找到一些信息。“职业教育”这一章记载了1958年4月磐安创办职业教育的概况:“1958年4月,创办磐安县农业技术初级中学……同年,还办林业、卫生、药材等初级技校4所,各乡镇创办农职业中学22所。”
从1958年磐安县农职业中学一览表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职业学校有县农业局、县办、乡办、乡村办等多种办学主体,药材中学是县办的,校址位于“深泽乡后力”,只有一个班级,40名学生。据记载,到1961年5月,“上述学校相继停办”。
过去的深泽乡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新渥街道,后力曾办过药材学校,没错了。陈红根想到,1958年11月,磐安县撤销,并入东阳县,直到1983年才恢复磐安县建制。也就是说,药材中学才办了7个月,磐安就并入东阳,不再有“磐安县药材中学”这一提法,那么东阳相关的市志上是否会有这所学校的记录呢?在东阳市档案馆,陈红根找到了更多线索。
1959年11月,东阳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曾写有一份《东阳县创办药材学校的情况介绍》(下称“情况介绍”)。文中写道,学校修业期限为二年,在1958年是65人,1959年发展到104人。“一年后就增加了近40人,这会不会就是磐安县药材中学并入的学生?”陈红根猜测,磐安与东阳并县后,东阳原药材学校很有可能就搬到了后力办学。
这份情况介绍还记录了6名当时的教职工姓名,其中一人是林杏珠。今年93岁的林杏珠如今就住在后力,老人告诉陈红根,自己27岁时在后力的药材学校烧饭,干了大概3年。陈红根的猜测得到了印证,后力的药材学校果真是由磐安和东阳两地的药材学校合并而来。
半工半读 开荒种药
据林杏珠回忆,药材学校的办学地址是在村里的一座四合院,那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陈其蔚的老宅。陈其蔚曾与吕公望、黄人望等人筹资兴建金华—武义—永康公路,抗日战争时期出任中国汽车制造厂厂长。
这座四合院建于清末,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被列入磐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墙体由平整的砖石砌成,现白灰已脱落,尽显岁月痕迹。四合院有500多平方米,房屋是上下两层结构,牛腿和二楼栏杆的木雕很是精细。
林杏珠说,当时学生们吃住都在四合院里,她每天给师生们烧三顿饭,还负责给学校养猪。这是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学生们除了在四合院上课外,还要上山开荒种药材。上山的路很难走,又窄又陡,“学生们思想好,我上山挑不动米,他们会帮我挑一程”。
师生们种药材的地方叫作“屋基田”,也就是陈红根开荒那座山半山腰上的一处平坦山坳。林杏珠说,以前那里有5间平房,她就在平房里给学生们烧饭吃。
这些平房,家住安文街道云山社区的朱福才也有印象。他20年前曾在屋基田种药材,所需的工具、肥料、种子等物品就放在屋基田的平房里。他记得,那几间平房造得比较简陋,泥墙上盖着瓦片,屋里还有几张小小的课桌。
“那几间平房是药材学校的学生自己造的。”84岁的杨佛火曾在药材学校工作过一段时间。17岁那年,他经人介绍到药材学校做会计。他说,当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小的才十五六岁,大的有30多岁。当时,他也跟着学生们一起上山种药材,“上山的路弯弯绕绕,要走一个多小时。开荒种药材很辛苦,我坚持了4个月就去别的地方工作了”。
学生们在屋基田开荒成效显著,情况介绍中记载,1959年时,学校有土地15亩,其中较大面积用来种植五大道地药材,同时也引种试种白芷、荆芥、毛地黄、山药、玉竹等22种中药材,变野生为家种。“实践证明,经过试验,这些药材都能在本县开花结果。”
勤俭办学 自力更生
据记载,药材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的工农子弟,学生来自全县各地。在那个年代,办职业学校并非易事,尤其是药材专业,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药材学校是新创办的学校,没有办学经验,缺乏专业教师,学校采取“向药农学习,拜药农为师”的方法。
情况介绍中写道,通过座谈、实地参观、上门请教,以及跟老药农上山采集中药等方法,学校老师编写了课本《东阳县五大药材栽培加工技术》和《东阳县地区野生药材的采集加工技术简录》,以此作为药材技术课的主要内容。同时,吸收浙江省商、卫两厅合编的中药材生产技术及各地栽培技术的参考资料,提高引种、试种药材的栽培加工等技术。
学校安排学生上午学习,下午生产劳动。根据农事季节和中药生产情况,有时调整为整天上课或整天劳动。情况介绍中详细记载了学生学习内容,两年内要学习政治、语文、数学、药材技术、植物、生理卫生、自然、化学、医学知识等课程。
在校学习之外,学生还要到盘山公社、东白山等高山上采集野生药材,有的学生认识了150多种药材。他们将药材信息提供给供销部门,“不但解决了药材供应不足的困难,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费用”。
当时,勤俭办学、自力更生是巩固发展药材学校的方向。情况介绍里记载:“该校目前经济收入较少,必须勤俭,把经济用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找窍门、挖潜力采集野生药材、分拣药材等方法,解决了经济收入不足的困难。在全校师生的积极努力下,今年的勤工收入有793元。”
据杨佛火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药材学校和新渥上卢村林校合并。在2023年出版的《影像四十年——磐安老照片的故事》里,园塘林场原党支部书记方有何讲述了自己从药材学校毕业到林场工作的故事。“当时有‘以校办场,以场养校’的政策,我在东阳药材学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来到园塘林场,在林场里开展药物种植试验。园塘林场里生长着许多野生多花黄精、灵芝等中药材。在中药材种植试验中,我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实现‘工学’结合。”
60多年来,磐安的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8万亩, 浙八味药材城是长三角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道地药材从磐安走向全球。山风吹拂,一所曾办在山村的药材学校,亦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