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陶瓷厂片区整体改造项目入选 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
本报消息(记者 倪晗)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共18个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永康陶瓷厂片区整体改造项目入选。这一昔日低效工业区,通过政企村联动创新模式,成为现代化绿色生态产业园,为全国盘活存量土地提供了有益经验。
陶瓷厂片区地处永康北部门户,占地340余亩,94%为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前,7个用地主体、100余家承租户混杂其间,平均容积率仅0.21。老旧厂房层层转租,消防隐患重重,亩均税收不足万元。
面对复杂权属和历史遗留问题,永康开创“国企主导、民企参与、村集体共享”的联动模式,永康市产投集团受让陶瓷厂收储土地,统一规划建设;5家民企以原用地60%比例置换新园区建筑占地,实现“向空间要效益”;苏溪村17亩土地经整合置换,获4万平方米物业,年增收600万元。通过土地置换规整、产权精准安置,项目将20476平方米的零星边角地化零为整,形成连片开发空间。
改造后,片区实现三大跃升:容积率从0.21飙升至3.71,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11层高层工业楼宇突破永康产业空间传统格局;高新技术研究院、上海支点投资等12个高端项目入驻,亩均税收预计超3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30倍;北区生活配套与南区生产空间有序分隔,空中连廊串联产城功能,辐射周边万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陶瓷厂片区的成功开发,是我市深化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的缩影。我市创新分类推进“空间优化拓地、低效整治腾地”等模式,制定工业、商服等5类用地精准认定标准,试点期计划盘活9.25万亩。数据显示,2024年已完成再开发4458亩,总量居浙江首位;累计7个案例入选部省级典范,数量与杭州、湖州并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