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茭白 玉山台地点绿成金
记者 毛伟军 文/摄
“这几天,我们村的高山茭白陆续上市。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采购商纷至沓来,鲜嫩的高山茭白运往全国各地。”磐安县尚湖镇上溪滩村党支部书记韦瑞斌说。今年高山茭白行情好,当前收购价8元/公斤,他家7亩茭白田预计有6万元左右收入。
高山茭白成富民产业
走进依山傍水的上溪滩村,一溪护田、青山对开,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傍晚走在步行道,微风吹过,成片的茭白叶沙沙作响,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韦瑞斌说,在玉山台地,很多农户都在发展农家乐、民宿产业,他们村高山茭白成了富民产业。
据介绍,早些年,这个800多人的小山村收入主要来自山上的茶叶,除此之外靠出门务工,村民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虽然20年之前村民开始种植茭白,但因品种不好收益不高。
近年来,磐安县加大对茭白种植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户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响品牌、提升附加值、拉长产业链,茭白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玉山台地昼夜温差大,水质好,空气优,所产茭白鲜嫩、洁白、粗壮,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备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该县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
“我们村海拔有605米,灌溉的是山泉水,施的是有机复合肥,长出的茭白可以直接吃。”韦瑞斌说,茭白特别讲究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村里有好几个茭白种植能人。
在茭白基地看到,茭白田里装有杀虫灯,以物理防治的方式减少病虫害,保证茭白的原生态品质和口感。
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连片高山茭白基地。基地附近,竖着两块高大的标识牌:“中国高山茭白之乡”“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300多亩高山茭白,一眼望去,犹如绵延不断的青纱帐。
高山茭白获地理标志
2020年12月,“磐安茭白”顺利通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会专家组评审。
这对提高磐安茭白知名度、增加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磐安县大力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工作,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理遗产,培育地方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地域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磐安县在玉山镇林宅村、尖山镇上东山村和尚湖镇倪董村等建立4个繁育基地,种苗采用统一培育的薹管苗,每年可提供优质薹管苗2000亩。此外,繁育基地示范推广田间生长和病虫害智能监控、单季茭白优良植株采集、薹管育苗及二段育秧二次分苗等技术,提高茭白种苗纯度、繁殖系数及产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同时,中国计量大学科研人员参与尖山镇“农业双强基地”共建项目,通过引进双季茭种植,提升磐安茭白品质和效益。
在上溪滩村的“茭白田套养甲鱼”生态种养示范基地,溪滩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运用“茭白+甲鱼”养殖模式,一亩茭白套养甲鱼120只,效益比单种茭白增收一倍。“‘茭白+甲鱼’养殖模式不仅促增收,茭白口感也更好。”溪滩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任韦裕民说。
茭白带动高山蔬菜产业
“高山茭白要有好收益,需要采取轮作模式,最好是一年茄子、两年茭白,产出的茭白更优质。”韦瑞斌说。
目前,玉山台地现已形成以高山茭白、茄子、红爪姜、辣椒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20年,磐安县将红爪姜从新渥等地引入玉山台地种植,并开展“茭白—茄子—生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试验。
“得益于玉山台地区域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基地科学的种植管理,去年产出的生姜个大饱满、色泽鲜艳,品质上乘。”尖山镇金土地农业基地负责人郑焕平说,玉山台地产出的红爪姜因皮薄肉肥、肉质金黄、浓辣醇香、纤维含量低,受到邻近县(市)及杭州、绍兴等地消费者欢迎。每年到了红爪姜收获的时节,便有众多商户纷纷前来收购。
郑焕平算了一笔账。一穴红爪姜重量2—4公斤,亩产2500—3000公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8—10元计算,每亩收入3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3万亩,其中山地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产量5.9万吨,产值约3.2亿元。玉山台地高山蔬菜“点绿成金”,成为强村富民的“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