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武义新宅延长蜜梨产业链促增收

记者 巩长青

7月是蜜梨成熟时节,当各地梨农忙着将果子运往农贸市场时,武义县新宅镇的山路间却上演着“逆向运输”——一批批青绿的梨子被送进海拔600米的陈弄村。

从魔术舞台到梨膏灶台

2016年的蜜梨滞销还在李洪杰记忆里。那年,他在杭州魔术舞台上表演扑克牌游戏,父母的一通电话让他赶回了家——蜜梨收购价持续下跌,摘梨子卖不出去还要搭上人工费。为帮助父母销售,李洪杰拉着一车蜜梨跑到广东,结果卖了一周也没卖完,最后连运费都没赚回来。

在广东汕头水果市场档口看着烂成泥的蜜梨,李洪杰突然想起祖辈熬制的梨膏,可以保存很久。那年夏天,李洪杰在自家院里架起10余口大锅,用土灶台熬了6000瓶梨膏,可最终只卖出6瓶。

没食品生产许可证,焦黑的膏体加之苦味去不掉,最后这些没人要的梨膏只能全倒了。李洪杰算了一笔账,二十几斤蜜梨才能熬出1斤梨膏,加上48小时的守灶人工费用,这次可谓血亏。一群跟着他创业的伙伴,陆续退出团队。

“功夫不负苦心人。”李洪杰说,他这一辈子都能记住这个日子,2017年7月4日,10余口大锅中,有一口锅内熬出了如蜂蜜般透亮的梨膏。“像破解了魔术机关,终于找到了温度与时间的那个最佳拍档。”

2018年,李洪杰重新组建团队,此时的梨膏生产线也通过SC认证,成为拥有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并在网上开辟销售渠道。不用一滴水、一粒糖,仅靠蜜梨本身的果糖熬制,高品质的梨膏为他赢得75%的复购率。在2021年、2022年浙江农业博览会上,李洪杰的梨膏斩获优质产品金奖。

从闲置礼堂到飘香的车间

“新宅镇干部和我说,陈弄村的老礼堂闲置着,可以承租下来做生产线,愿不愿回来?”2021年,李洪杰在白洋街道建设的生产线刚刚有一定规模,已经投入近百万元,但考虑到陈弄村的高山气候对梨膏熬制的优势,尤其面对乡镇干部的热情邀约,他下定决心返乡。

李洪杰说,古法熬制梨膏车间不能吹空调,10余口猛火炉的车间内温度特别高,城区车间在夏天近50℃,而新宅镇的海拔高气温低,在这里开辟厂房车间,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短板。

当700平方米的老礼堂被改造成标准化车间,闲置多年的老礼堂也成了陈弄村创收的香饽饽。2024年,李洪杰从周边收购500吨蜜梨,冷库让熬制周期从7月延长到12月,他不仅收购武义当地的蜜梨,还通过山海协作收购了海宁等地的蜜梨。

从返乡创客到基层党员

同年,李洪杰郑重地向新宅镇党委提交入党申请书,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他看到了镇党委为乡村振兴付出的努力,更被身边党员“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深深触动。为了改建厂房,镇里的工作人员主动与村里进行协商,让他迅速落户,因为建设厂房需要一些政策处理,党员干部三天两头带着他往县城跑……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党员,让他对党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入党后,李洪杰的身份也从“创业者”转变为“乡村CEO”。作为新宅镇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他正积极探索“党建+产业+电商”模式,参与设计“我在新宅有块地”认养项目,让金华、杭州的家庭认领高山农产品,将梨膏、茶油、茶叶等特产统一包装,打造“深山好物”IP;在多个自媒体平台开设“新宅山货”直播间,并邀请网红主播现场带货,单场最高销售额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