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大人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徐莹

周末去上海求医,刚上高铁便见“熊孩子”喧哗。然而静观之下,公共空间里竟有另一番风景:高铁车厢内、地铁座位上、医院候诊处,不少成年人举着手机,任凭短视频的喧哗炸裂在公共空间里。

这“喧哗轮回”的日常,在公共空间里已凝为一种刺目的常态。

在医院候诊区,一中年女子坐在椅子上旁若无人地视频通话,家长里短、唾沫飞溅、声音刺耳,内容涉及私密家事,旁人面面相觑。周围人眼神中的无声恳求与讶异竟被全然无视——那一刻,公共空间仿佛沦为私人客厅,他人成了背景板上的模糊轮廓。

返程中,一中年男子安坐椅上,手持手机外放抖音视频,笑声如鼓点般密集敲击着整节车厢的空气。邻座乘客眉头紧锁,终忍不住礼貌相劝。岂料话音未落便被打断:“大家都在看(视频),你为啥只盯着我?嫌吵别坐高铁……”

当稚童在车厢哭闹,家长窘迫安抚或招致冷眼;可一旦成年人将短视频噪声恣意外放,人们却常报以沉默。如此双重标准,成人世界对自身行为的格外宽容,正是对规则的无声背叛。

成人喧哗不仅蚕食公共宁静,更是无声的身教课堂。当孩子目睹父母在公共空间制造手机噪音而毫不在意,他们心中那根衡量何为“可为”的标尺便悄然倾斜。当成年人率先打破界限,孩童的模仿便成了这失序链条上不可避免的下一环。

欲破此局,不仅要关注“熊孩子”的喧哗,更要直视“熊大人”的喧嚣。公共空间非私人领地,其安宁有赖每一个人对边界的共同恪守。当我们要求孩子安静时,自己是否已将手机音量调至静音?当我们指责孩童喧哗,自己可曾以同样标准审视那刺耳的外放?

喧嚣的轮回并非无解。当我们减少对“熊孩子”的苛责,转而反躬自省,主动约束自身在公共空间的言行——那时,文明的边界才真正得以重新确立,公共空间才能回归其“公”的本质。规则面前,年龄从不是豁免的特权。唯有成年人在静默中为下一代示范何为公共尊严,让秩序存在于每个角落,喧哗的轮回方有可能自行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