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施家三代铭记英烈吴复夏
记者 赵如芳 文/摄
7月13日,施晨光和儿子从金华市区出发,前往东阳市南市街道复夏小学。烈日当空,父子二人在吴复夏的墓前,汗水、泪水交织。
父亲施明德在世时,曾多次对施晨光提起吴复夏的英雄事迹。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施晨光动身祭奠吴复夏,在走访了纪念厅、墓地、故居后,更加敬佩吴复夏以身殉国的精神,更加领会了父亲话里的深意。一家三代对一位英烈的崇敬,在这个夏天静静生长。
老画家生前讲述英烈事迹
施明德是东阳人,著名画家,出生于1915年,16岁进入省立七中读初中。当时,吴复夏在省立七中高中部学习,他出生于1913年,东阳市南市街道西坞村人,家境富裕。吴复夏的外甥女与施明德同班,施明德姐夫的弟弟王璧与吴复夏同窗,借着这些关系,施明德对吴复夏的事迹比较了解。
“九一八事变”后,吴复夏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第一大队任少尉侦察机驾驶员,后改任轰炸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吴复夏多次奉命驾机侦察日军阵地,屡建战功。
施明德给儿子施晨光讲了吴复夏对母校的深情,这个故事很少有人听说。有次,吴复夏飞临省立七中上空,特意降低高度,盘旋一周,更伸手出舱摇动,向母校致意。
吴复夏在1938年的英雄壮举,被无数人铭记。那年3月16日,吴复夏与射击手虞卫民、驾驶员王景常同机从南昌起飞,与5架友机一起,奉命轰炸被日本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他们一举炸毁敌机11架、军火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胜利返航之际,吴复夏在富阳新登上空突遭敌机截击,双方发生激烈空战,吴复夏和战友一连击伤3架敌机,不料飞机右边油箱中弹起火。王景常跳伞脱险,吴复夏和虞卫民壮烈牺牲,吴复夏时年26岁。
吴复夏牺牲后,毛泽东从延安给吴复夏的家属寄来慰问信,称吴复夏“具有民族气节,对敌英勇作战,为国家作出较大贡献”。周恩来为吴复夏题词:“凌空伐挞,吾军所赖;成功成仁,精神永在。”
除了讲述吴复夏的战斗事迹,施明德还向儿子讲了吴复夏的办学义举。生前,吴复夏曾对家人表示,家里分给他的产业他不要,如果他活着,就卖掉产业造学校;如果他牺牲,让家人用他的抚恤金办学。吴复夏牺牲后,家人把抚恤金连同60亩田产一同捐出,另拨出15亩良田作校基,筹建小学。1940年,复夏小学竣工,从此书声琅琅,一代代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通过读书改写命运。
施明德于2022年去世,生前,他多次对施晨光讲述吴复夏的事迹,施晨光对吴复夏有所了解,心生敬仰。
父子俩实地探访祭英烈
7月13日,施晨光带着儿子来到东阳,第一站是复夏小学。
校园内的橱窗里,张贴有学校的起源与办学历史,80多年里,复夏小学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其中有多名教授、博士。
校园里种有气节树,亭亭如盖。上面挂着一块牌子,牌上印着毛泽东为吴复夏写的题词。
复夏纪念厅里,展陈着吴复夏的生前伟绩,以及诗人们为吴复夏写的诗、学生们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他的名字就是导航仪,让我不会迷失方向。”“当天空灰暗下来的时候,一盏明灯,率先打破了沉寂。”读着不同年龄的人写的诗,施晨光感受到了后人对英烈发自肺腑的缅怀之情。
校园一角,吴复夏的墓静静矗立,松柏环绕。跪祭时,施晨光想到,今天的现世安稳,皆因有吴复夏这样的英烈奋斗牺牲。长跪三分钟后,他的汗水浸湿衣衫,泪水也不请自来。这一刻,他终于领会了父亲的深意——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吴复夏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牺牲后又为国家教育事业作贡献,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丈夫,后人应该永远铭记。
之后,施晨光又带着儿子前往西邬村,这里是吴复夏的出生地。村里有复夏故居、复夏公园、复夏塑像,文化礼堂里也有吴复夏的事迹介绍。
烈日炎炎,蝉鸣聒噪。儿子说:“吴复夏的事迹,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施晨光已在心里酝酿长诗《长空祭》:
……
气节树的浓荫覆盖了多少春秋
石碑上的字迹被雨水洗得更清
“我辈青年生当乱世,
唯有以身许国”
风穿过枝叶,像他当年的声音
掠过东阳的青砖黛瓦,
掠过婺江的堤岸
掠过那些未及共赏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