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太极星象村邀你赴一场“夏日盛会”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实景图
巩长青
一株药草,能生长出怎样的希望?
一场盛会,能酝酿出怎样的未来?
漫步在武义县俞源乡的田间地头、古村巷陌,惊喜俯拾皆是——
在俞源,圆梦从来不止于烛火前的虔诚一拜。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耕耘,每一片星空都讲述着穿越古今的故事。
2025年“太极星象·圆梦俞源”民俗文化活动周将在7月19日正式开启,这场贯穿“探梦—祈梦—圆梦—忆梦”的夏日盛会,早已不是单纯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村民们用奋斗编织的“共同梦想”的舞台:种黄精的农户盼着“药材丰收”,开民宿的掌柜想着“客人常来”,制陶的匠人念着“手艺传久”……当个人的小梦想汇入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洪流,俞源的圆梦文化,便在星象与人间的交响中,奏响了最动人的时代新声。
产业筑基 中草药“破土”生金 铺就共富产业链
“第一批3亩多的黄精、芍药、三叶青等中药材即将完成定植。”走进俞源乡吴宅村,中药材育苗基地内一派繁忙景象,俞源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华蓝介绍说,这里是俞源乡首个中药材育苗基地。在这1600余平方米的钢结构智慧温室大棚里,武义县志远农业有限公司的育苗技术人员正查看幼苗长势;在不远处的田垄上,村民正按照科技特派员的指导栽种幼苗。
据了解,该育苗基地主要培育黄精、芍药、三叶青等适宜武义南部山区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该基地的落成不仅填补了本地种苗培育的空白,其培育的种苗既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供应周边,未来更将成为游客研学的“中药材活课堂”。这是俞源乡突破中药材种植发展局限,探索中药材种苗培育产业,拓宽中药材产业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
近年来,俞源乡不断扩大黄精、白及、三叶青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为中草药产业链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19年扎根俞源,目前已陆续流转2230亩土地,有计划地种植黄精。”浙江颐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俞源乡深耕黄精种植6年之久,该公司总经理徐武斌坦言:“企业种植面积的不断壮大离不开俞源乡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从土地流转到政策对接,全程‘护航’让我们能安心扩种。”
“黄精的种植,破解了村集体闲置资产的使用难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更多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吴宅村村委会副主任吴承志说。目前,该村在寺后山种植了140余亩黄精,每亩还可获得相应的政策补贴。
“我们一年为当地农户发放的工时费超过50万元。”徐武斌说,在俞源乡初种黄精时,并非一帆风顺,同样是林下种植,但黄精却喜欢些许阳光照耀,因此首批的300余亩流转山地因为林木过于茂密,黄精产量寥寥无几。乡政府得知企业的需求后,主动帮助他们寻找适宜的土地。如今企业不仅种植黄精,还抚育油茶,形成了油茶地里套种黄精的新模式,实现了双收益。
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根基是关键。俞源乡党委书记戴军武表示,在中药材产业赛道上,俞源乡已形成集群效应,截至目前,该乡已建成5家种植基地,黄精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超2400亩,带动4个村集体及100余名村民增收。接下来,该乡钟丛村将再建17亩育苗基地,届时将大幅降低周边种植户的种苗成本,助推形成“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一直以来,俞源乡重视农业发展,不仅黄精种植面积在全县最大,其他特色农业亦是百花齐放:拥有全县唯一一家黑莓种植基地和全县面积最大的羊肚菌培育基地。今年以来,下杨村15亩菌稻轮作标准化基地建成,水稻—羊肚菌轮作机械化技术实现示范推广;钟丛村鱼药共生循环农业项目基本完工,1.3万平方米的园区可为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生态与效益实现双赢。
产业链的延伸还体现在销售端。在后陶村党群服务中心里,25平方米的标准化电商直播间已投入使用,专业人员通过直播带货,配合高校资源让农产品“触网”热销。
从种苗培育到全链布局,从传统种植到“农业+研学+电商”融合,俞源乡正以扎实的产业实践,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文化铸魂 星象、非遗与民俗让千年古村“活”起来
俞源,是一座浸润在千年文脉中的古村落,太极星象的布局玄机、圆梦文化的悠远传说、擎台阁非遗的匠心传承,共同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文化宝库。俞源乡党委、政府紧抓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充分释放古村文化、民俗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赋能,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年初的擎台阁非遗民俗活动,在网上火爆出圈;年中,以圆梦民俗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与古村星象文化深度绑定。圆梦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俞源独有的文化现象。相传,俞源村古时水患频发,村民们为求平安,修建洞主庙,供奉都江堰治水功臣李冰塑像。此后,村民在此许愿求签,每年农历六月廿五夜在洞主庙祈梦。久而久之,每年农历六月廿五至廿七,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赶来“圆梦”,逐渐形成了如今盛大的圆梦民俗文化。
今年以“循游古村,赴一场圆梦之旅”为主题的圆梦民俗文化周,更是以“探梦—祈梦—圆梦—忆梦”为主线,在传承中创新,让这场夏日盛会绽放出别样光彩。
“今年我们更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俞源乡副乡长金亚楠表示,今年的圆梦民俗文化活动周依旧保留了洞主庙的祈福氛围与婺剧演出的经典韵味,更在互动体验上大做文章。游客踏入俞源景区,便能领取一把绘有星象图谱的特色扇子,扇面既是活动指南,也是“探梦”的钥匙——循着地图探访伯温草堂、俞氏宗祠等五处古建筑,收集“圆梦故事”印章,就能兑换满载祝福的福袋。在非遗市集里,除了竹编、草编等老手艺展示,沈氏香囊的本草香丸DIY、后陶陶绘的手工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亲手触摸俞源的文化脉络。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省级医院专家坐诊的义诊区,将“健康梦”也纳入了圆梦图景。
当夜幕降临,圆梦的欢乐也将愈发浓烈。百年古戏台上,婺剧唱腔穿越时空;月亮湾的星空下,民谣音乐会与星光共舞;VIP观星区的饮品香与晚风交织。若想留住这份美好,还可以通过“时光邮局”的特制邮筒投下一份特别的明信片……
活动期间,俞源景区免费开放,俞源人邀请广大市民走进太极星象村。无论是看一场非遗演出,还是在共富集市带一份土特产回家,都能感受到圆梦民俗文化活动早已不止于“许愿”,更是一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乡村魅力显出来的生动实践。
业态赋能 从“剧本杀”到“漂流记” 解锁乡村旅游新体验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俞源乡正以多元旅游形态为笔,在千年古村的肌理上描绘着生动画卷。从沉浸式剧本体验到传统技艺研学,从青春创业场景到自然休闲项目,每一种形态都成为链接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纽带,让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
暑假的来临,让俞源村热闹起来,一群群学生正循着刘伯温的传说破解“山鬼之患”。这场以明代浙江大旱为背景的沉浸式剧本演绎研学活动,将当地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巧妙融合,通过寻宝、推理、阵营对抗等玩法,让参与者在互动中触摸历史。
当专业演员扮演的刘伯温在八卦台上配合声光特效重现传说表演时,不少师生直呼“仿佛穿越回洪武元年”。这种创新形式不仅让刘伯温与俞源的渊源变得可知可感,更让古建筑群成为“活的剧场”。
俞源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此基础上打造沉浸式剧本杀标杆项目,通过“政府引导、景区承接、专业运营”模式,让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旅游体验,既丰富景区产品供给,又带动周边消费,预计年均引流4000人以上。
不远处的后陶村德隐陶局中,孩子们在揉泥、拉坯、烧制的过程中,读懂“泥土与火焰的对话”。该制陶工作室负责人许忠文说,从2023年入驻俞源以来,年均接待超4000名师生。目前他们正在筹划新的项目,让学生不仅能够研学陶艺,更可以俞源为圆心,辐射整个南部山区的古建筑研学、山水写生等活动。
许忠文并非俞源本地人。近年来,俞源乡充分发挥人才在农文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引进与俞源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奕忆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沈氏芳香炮制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在杭州却每季度来到俞源,开展公益讲座、义诊、手工活动等。当本地中草药融入香品制作,这些研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参与式传承”,让传统技艺在旅游场景中实现价值延伸。
与此同时,在俞源一些受年轻人喜爱的场景正重新定义着乡村休闲的内涵。每到秋天,稻田咖啡将农耕景观与现代饮品结合,成为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点”;俞源村古树书吧以“书籍+乡野”为特色,吸引都市人前来“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些年轻创业者带来的不仅是业态创新,更让俞源的旅游多了几分令人向往的松弛感,实现“乡村吸引青年,青年激活乡村”的良性循环。
除了文化与休闲,俞源的山水资源也在焕发新活力。炎炎夏日,游客可乘橡皮艇在九龙谷、钱江源等水域沿溪而下,在漂流中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的野趣,让俞源的旅游形态从“古村探秘”延伸至“山水畅游”,形成“白天漂流赏景,晚上观星象”“上午学制陶,下午品咖啡”的多元体验链。
从文化IP的沉浸式激活,到传统技艺的研学传承,从青春场景的休闲创新,再到自然资源的拓展利用,俞源乡正通过丰富旅游形态,让农业的底色更浓、文化的韵味更深、旅游的活力更足。这些形态相互交织、彼此赋能,共同绘就出一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让“筑梦俞源”的故事有了更丰富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