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没丢过一个客户,汇隆的底气何来——
“1毫米”背后的创新较量
记者 吴卫平 唐宇昕 吴璇/文 楼冀阳/摄
浙江汇隆晶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国萍名片的背后罗列着6个系列20多款晶振产品的资料。
去年,这些产品热销海内外。“我们没有设市场部,没有业务员,但公司成立27年来,没有丢过一个客户。今年,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30%。”叶国萍说。
“三个没有”道出汇隆的信心和底气。
“芝麻”上盖房子
汽车、手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这些我们每天接触的科技产品背后,如果缺少一个叫晶振的部件,都将无法工作。
石英晶体谐振器、石英晶体振荡器,简称晶振。汇隆专注晶振的生产。“如果把芯片比作‘大脑’,那么晶振就是‘心脏’。”汇隆副总工程师王俭锋说,电子产品必须要通过晶振,才能发射和接收频率,没有晶振,就好像人没有了心脏,没办法运作。
在汇隆展厅一个小小的托盘里,各种规格尺寸的晶振,泛着光泽。
如果把一颗晶振拆解一下,它就像一个小房子。房子的基座,由陶瓷以及铁、镍、铜、金等金属制成。里面是石英晶片,屋顶是一片金属盖板。相较谐振器,振荡器的房子里,还多了一个住户——IC集成电路。
这些房子有多小?“最大的如黄豆般大,最小的比芝麻还小。目前我们产品最小的尺寸为1毫米乘0.8毫米,主要用于AI眼镜、人体机器人等。”王俭锋说。
为了生产出这些“小房子”,马虎不得。对于晶振生产来说,落尘是最大天敌。为了打造无尘车间,汇隆下了一番功夫。
透过汇隆走廊的玻璃望去,生产车间宽敞明亮,28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身着净化服的工人们全副武装,操作有条不紊。特别的是,车间上下都有架空层,每一台生产设备单独连接水、电、网络。头顶上的天花板隐藏着高效的回风系统,一方面更节能,另一方面更洁净,去除空气中的颗粒和污染物。脚下也大有乾坤,设备泵直接连到地下架空层,最大限度减少脏污,防止尘埃影响产品性能。
“亏本”的买卖
汇晶体之精华,利客户之兴隆——这是汇隆的定位。采访中,记者听说了一桩“亏本”买卖。
多年前,一名比利时客户想研发一款较为特别的产品,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厂商,却没有公司回应。找到汇隆时,叶国萍认为这是“客户痛点”,随即投入几十万元资金进行研发,最终产品出炉,销售金额仅几百元。
几十万元的研发投入和几百元的产品收益,似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也不是说技术有多难,但投入研发是无底洞,因为不知道产品最终能否做得出来,且需求量不大,所以很多公司拒绝了。”在叶国萍看来,汇隆“利他思维”就是以客户利益为上,“该产品的市场是空白的。如果我们去做,那这个市场很有可能就是汇隆的”。
情况也的确如此。这个比利时客户如今已成为汇隆品牌代言人,在比利时推广汇隆产品,去年双方交易额近300万美元。
汇隆除了问客户需求,还会问“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去年,叶国萍在走访一家公司时,刚好看到黑板上写的问题。技术出身的他现场提出建议,该企业负责人非常感兴趣,汇隆由此成为该企业的主供应商。
汇隆的会议有“只谈问题”的传统。上周,一场针对问题的研讨会举行。围绕客户提出的“热敏晶振可靠性能不能更上一层楼”,研发、设备、品质、技术等人员开展头脑风暴,讨论合适方案,进一步论证,进行可靠性验证。
“无人”也可应答
昨天上午8时,汇隆AI管理平台收到一条订单需求。3秒内,系统自动搜索内部数据库比对,推荐产品料号。之后,进行材料匹配,回复客户交期。从客户下单到将采购信息推送到供应商,整个过程仅3分钟。而以前人工操作,最快也要约半小时。仅这项工作,就节省人力10多人。
自动接单、自动排程、自动采购、自动回复交期……汇隆的“无人”应答得心应手、提升效率。另一边的指挥中心显示屏上,各类生产信息实时跳动,通过电脑,工作人员能随时查看各车间的运行情况,效率高低一目了然。
车间装上“大脑”、生产线走进“云端”,汇隆智能工厂乘“数”而上,数据、品质“雕刻”进每个环节。汇隆在创新上下足功夫,投资2000万元打造“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AI平台”管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质量流程追溯。
在产品研发上,汇隆也下了血本——建有石英晶体元器件研发中心,每年研发费用约1000万元。研发团队耗时多年攻克温度传感补偿高频率拟合度石英晶体谐振器制作技术,使产品在-40℃到125℃的多变环境温度下,晶振仍能精准输出频率信号,一举解决新能源车高低温环境下晶振失效难题;首创的三引线抗干扰谐振器,曾终结无绳电话信号丢失的问题,推动全球通信技术迭代。目前,汇隆已有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参与过3项国家标准、4项团体标准制定,主导1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制定。
技术创新带来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LG、三星、华硕、海尔、中兴通讯等企业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公司产品还成功使用到波音飞机上。”汇隆总经理助理李杰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晶振迎来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价格内卷等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叶国萍看来,企业需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掌握话语权。汇隆的下一个目标是瞄准汽车、卫星等使用场景,做“全球汽车晶振的顶尖供应商”,在高精尖之路上走得更远。
记者手记
▶
扎得更深才能站得更稳
谈起发展思路、经营策略,浙江汇隆晶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国萍频频提及一个词:“深耕主业”。
主业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从1998年年产200万颗到2024年年产18亿颗,汇隆始终聚焦自身优势,深耕石英晶体谐振器产业,把传统优势巩固做强。
深耕主业不容易。任何制造业行业,难免经历阴晴冷暖、起伏波动,汇隆也不例外。当面临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同行无差别价格战、市场内卷等情况,汇隆凭借对主业的专注以及技术创新,在行业大浪淘沙中扎得更深、更稳,一步步成长为优质企业。
坚守是深耕的前提。只有持续深耕,才能更好地坚守。一家企业基业长青,必然要经过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长时期的探索与积淀。过去27年,汇隆通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绿色化制造、精益化管理,成功研发出多款石英晶体谐振器、振荡器和频率片,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成为共进电子、LG、三星、华硕、海尔、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将精力与资源瞄准主业,持续发力,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质量、专业程度、品牌认可度将不断提升,在行业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将越来越强。
深耕是拓展的基础。坚守不是固守,不是原地踏步。在深耕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客户群体、市场空间,企业才能收获更多新的增长点。汇隆始终围绕客户需求提升工艺、性能,研发新技术、打开新市场,其石英晶体元器件已广泛应用在全球通信、汽车电子、AI机器人、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适应市场变化,既守正又创新,才能抓住新机遇、焕发新活力,不断巩固和增强既有优势。
心无旁骛做实业,一心一意谋主业。经风雨、迎挑战、强韧性,汇隆正以一种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姿态,从容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也期待能有更多企业扎扎实实、精耕细作,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助企剪影
▶
实数融合助力
制造业提质增效
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今年2月,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标杆企业、人工智能服务商及“数智优品”名单》,金华开发区5家企业上榜,上榜数量领跑全市,其中就有汇隆。
为助力汇隆数实深度融合,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活动,通过上门服务、政策宣传、申报指导等多种方式,聚力上下联动,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申报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工作人员能及时给予指导,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提高了申报效率。”汇隆总经理助理李杰说。
数字经济强不强,关键看科技创新够不够“硬”。近年来,金华开发区积极构建“企业主体+平台赋能”一体贯通创新模式,通过开展智能化诊断、宣传培训、现场观摩、示范推广等举措,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抓实抓细企业数字化改造,企业数字化思维和转型意愿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区数字化转型工作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当前,金华开发区依托数字经济创新策源优势,以人工智能重点骨干企业为抓手、以重点应用场景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示范应用和转化落地。
技术的突破、跨界,承载的是产业的上升空间。今年以来,金华开发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倍增作用,坚持针对制造业数字化梯度赋能,建立省、市、区三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培育梯队,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工程,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为全市首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金华开发区还在夯实AI人工智能新基建、培育人工智能新企业、加快人工智能新应用、打造人工智能新支撑等方面全速发力,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积极推进AI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数智化浪潮。记者从金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获悉,截至目前,该区列入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通过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企业9家,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库企业18家;入选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企业6家;完成国家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备案企业18家,年度任务完成率128.6%,列全市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