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婺城新闻

“永不褪色的荣光”——致敬老兵融媒采访关爱行动②

103岁抗战老兵王风的赤子情怀

王风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战斗年代,他用青春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和平年代,他用一双巧手“剪”出中国发展好故事。

致敬老兵融媒采访关爱行动第二站,我们来到103岁抗战老兵王风的家中。

人物链接 王风,1922年6月出生于义乌市佛堂镇田心三村。原名初秦,号初章,小学毕业后务农。1942年参加抗战活动,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中共地下革命工作后化名王风。

策划:张明 丰晓原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 方婕

文字:孙武斌 胡敏霞

摄影:吴潮宏

荣光时刻: 为党的事业发展革命力量

在婺城区城西街道时代花园小区王风大儿子王爱国的家中,记者见到了103岁的王风。只见他穿着一件白衬衫,外面套一件军绿色马甲,一条西装裤,一双运动鞋,看起来干净整洁。尽管已是百岁老人,王风仍耳聪目明,见到众人,他高兴地和大家打招呼。

回忆起抗战期间从事地下党工作的那段经历,王风侃侃而谈。1942年5月义乌沦陷后,以浙赣铁路线为界,分为义东、义北、义南和义西4个区块,成立了4个乡镇联防办事处,领导义乌各乡镇具体的抗日工作。

“有一天上午8点左右,我在安头村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听到外面轰隆隆的声音,像打雷一样。紧接着,‘哐’一声,像空煤油桶砸在地上。后来,我才知道是日军的飞机来了,炸弹丢下来,在人群中爆炸……”说起日军的侵华历史,王风十分愤慨,“这天刚好是佛堂镇集市日,镇上人山人海。日军的飞机来了,大家来不及逃跑,炸弹就丢下来了,当场炸死120余人。”

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王风决心为抗日出一份力,参加了抗日战士补习班,开始接触中共党组织。1944年,王风在老家义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中共地下革命工作,他的家也成了党的秘密联络站。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筹借资金在稠南小学(现佛堂小学)附近的鱼市街租房开了家文具店,通过接近学生在金华师范学校开展活动,发展中共党员,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在王风的努力下,中共党员在金华师范学校从无到有,组织从小到大。从他发展的第一个中共党员徐英开始,相继发展了肖丁、陈惠及等一大批学生党员,建立了中共金师地下党组织。其中一名学生后来在传递重要情报途中不幸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始终未吐露一字,直至牺牲。“他们比我更年轻,却早已懂得为何而战、为何而死。”忆及这些年轻面孔,王风很动容。

1949年初,全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一大批受王风引导的金华师范学校的进步知识青年跟着共产党,走上参军、参政、参干的革命道路,成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生力军。王风也在当年8月被浙江省政府委任为义乌县佛堂区人民政府区长,后又分别在义乌、金华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后专职从事剪纸教学和创作,被文化部授予艺术研究院一级剪纸艺术家。

幸福时光: 用一生剪出一颗颗“闪闪红心”

剪纸是王风的爱好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每天都要下乡开展土地改革,没有空余时间剪纸。直到有一天,一时兴起的王风在办公室剪了个窗花贴在窗上,被工人俱乐部的同志发现,他剪纸的才艺被大家所熟知。渐渐地,他重新拿起剪刀,那些富有创意的作品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在各类展览上频频获奖。

1982年离休后,王风有了更多时间学习和创作剪纸,也辅导剪纸爱好者创作,并组织他们创作和参加各级剪纸大赛。1993年,王风到武义老年大学辅导剪纸,掀起了一股剪纸热,很多地方相继开办剪纸班,剪纸得到很大的发展。

2003年初,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市文联的支持下,王风发起成立市民协剪纸艺委会。有了组织,剪纸队伍逐渐壮大,金华的剪纸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王风先后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浙江剪纸艺术终身荣誉奖,被誉为“金华第一剪”。2015年,94岁的王风被评为国家传统剪纸工艺大师,作品载入全国发行的年历首页。

采访中,王风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剪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见证着国家的蓬勃发展。“这幅《爱我中华》是1999年创作的,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这幅作品是我和女儿共同创作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福娃为原型,表达两代剪纸人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

如今,虽已是百岁老人,但王风每天仍坚持阅报了解国家大事,精力好的时候还会拿起剪刀创作。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王风说:“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习是终身的事情。现在国家越来越强大,希望你们年轻人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国家作贡献。”

如今,这段跨越世纪的生命轨迹,如同他手中永不褪色的红纸——从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又在和平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用另一种坚韧而绚烂的方式,继续深情礼赞这片土地的无尽春天,最终定格成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祝福。

采访团成员心语: 让抗战精神照亮前行的路

王平(“婺城好人帮帮团”成员、浙江好人、“山山家”品牌创始人):10年前我就看望过王风老人,并经常和他联系。今天再次看到老人,听他讲述以前的抗战经历,还有刚刚告别的时候他的主动拥抱,让我非常感动,内心充满力量,更加坚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立足自己的职业,把企业办好,让700多名员工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王海智(省人大代表、婺城区鳅海家庭农场创办人):我是一名85后,也是一名新农人,经营着一家农场。听了王风老人的讲述,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向王风老人学习,在农场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生实践和研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宣讲,用老兵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孟欣楠(浙江科贸信息工程学院AI修复旧照“三下乡”实践队带队老师):在王风老人泛黄的相片上,看到王老曾经的英姿,心中十分感慨。王老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坚定信念,让我们实践队的老师和学生动容不已。我们团队此次拜访王老,不仅为了复原历史光影,更为了继承伟大的爱国精神,希望实践队的同学们带着王老的嘱托和抗战精神的洗礼,继续运用专业所学,在实践中服务社会,为留存红色记忆贡献青春力量。

周含谕(金华市学雷锋志愿联盟志愿者、尖峰健康行政总监):采访结束,我们向王风老人告别时,他主动站起身来,招呼我们一起齐声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103岁的老人挺直腰板,打着节拍,歌声中仿佛重现当年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壮烈场景。而今,这把“精神大刀”已化作民族复兴路上的火炬,由新时代青年接力传承。

胡敏霞(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婺城服务中心记者):说起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景,王风老人滔滔不绝,这是印刻在他脑海里最深的记忆。老人说:“那时候中国穷,买不起先进武器,但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也有话语权了。你们年轻人要发奋图强,把中国建设好,让别人不敢再欺负中国。”这段话是叮嘱,也是期盼。抗战老兵们用热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新一代青年要始终牢记那段历史,延续老兵精神,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