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0版:金开新闻

“作为时代‘新农人’,心里头有股自豪感”

“双抢”时节,他们与时间赛跑

记者 胡雅心/文 胡雅心 宋洁梅/摄

眼下,金西沃野一片金黄,已经到了“双抢”农忙时节,农户们顶着炎炎烈日,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收割、旋耕、插秧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7月15日上午11时许,烈日高照,金华开发区罗埠镇永湖村塘下朱自然村的户外温度已经超过30℃,田间地头,一股裹挟着泥土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种粮户朱叶春家的农田里,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设备正来回穿梭,忙个不停。3天前,他家的900多亩早稻进入集中抢收期,朱叶春请来机手、帮工,一起与时间赛跑。

汪明成负责将谷粒运往朱叶春家的烘干房,这名下周村汉子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是常年日晒的印记。他的货车车厢一次性可装载6800多斤稻谷,装满需十二三分钟。夏季气温高,驾驶室内的空调效果不佳,热得像个蒸笼,他趁着装粮的间隙,下车找了个阴凉处等待。

“今年的收成很好,这块田里用的都是机插秧,秧苗长得壮,根系扎得深,不容易倒伏。”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53岁的汪明成指着身旁的稻田高兴地说道。他和朱叶春合作了四五年,今年早稻一开割,他就过来负责运粮,之后再转去其他种粮大户家。“农忙时跑运输,农闲时拉沙石,挣份辛苦钱。”

春争日,夏争时。“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前几天收割完的农田,经过旋耕、放水、开沟等工序打理妥当,已开始插秧。在朱叶春家的育秧大棚里,一盘盘嫩绿的秧盘排列整齐,帮工们将已经培育了20天的秧盘卷起,搬到平板推车上,通过滑轨运送出大棚,装车,运往田间。

烈日当空,在差不多一人高的插秧机上,用铁杆和帆布撑起一个遮阳棚,驾驶位一侧,一台小风扇不知疲倦地转着。一人负责“掌舵”,把握行驶方向和速度,确保栽下的秧苗间距均匀,另一人负责摆放秧盘。伴随着插秧机“哒哒哒”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沿着斜面迅速滑落并种进水田中,大概20分钟就能完成一亩田。

“插秧机是唯一没有驾驶室、不能装空调的大型农机,今天也没什么风,只能忍受这种高温、汗水的煎熬。”插秧机手颜廷波笑着说。

颜廷波来自江苏,经常通过精准对接各地农时跨区域作业,实现收入与农事需求的双赢。6月份刚收完江苏地区的单季粳米,7月份他们就带着设备到金西区块赶“双抢”。“我们要忙20天左右,为这边的客户提供插秧、收割、旋耕等服务。”颜廷波说。

颜廷波曾在老家种过田,后土地被流转,就自购农机设备,开始当起了农机手。20多年时间里,他见证了水稻从人工种植到半机械化,到如今全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当然,尽管现在的种田条件较以前优越,但“双抢”这阵子的天气依然难熬。“干这行久了,已经习惯了。”颜廷波说。

现场最忙的人要数朱叶春。朱叶春养过猪,种过蔬菜、草莓。2021年,通过“非粮化”整治,他流转了900多亩土地,当起种粮大户。“种植水稻就像照顾一个幼儿,有操不完的心。”朱叶春说,特别是在“双抢”的关键时期,大家每天都在抢时间、赶进度。

朱叶春建有连体大棚、单体大棚9亩多,今年共培育了3万盘晚稻秧苗。大棚面积大,棚内钢架上的喷灌设施水压不够,只能逐个区域喷灌秧苗。为了高温下秧苗不被晒死,他要盯着喷灌设施,挨个区域检查秧苗是否缺水、水龙头是否堵塞,确保秧苗“喝”上干净水。

此外,他还要和帮工们一起搬运秧苗、干农活,检查抽水泵、烘干机等机械设备,紧盯稻谷烘干进度……一天下来,脸庞被晒得通红,身上沾满了泥巴,衣裤更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一天得换好几套。

“高温酷暑季节,干哪一行都不容易。但我相信勤劳致富,作为时代‘新农人’,心里头有股自豪感。”朱叶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