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医新闻

临床智慧“破茧成蝶”

金医迈向研究型医院新征程

记者 朱静怡

“当护士轻捏加压球,U型气囊就会包裹住患者颈部气切的切口,精准调控的压力可以快速止住渗血……”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医生向记者介绍了由科室自主研发的“气管切口止血防护垫”,目前这项实用新型专利已经从病床前的灵光乍现,走到了科研成果转化阶段。

这样的“破茧”并非个例。近年来,金华市中心医院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提升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打造医学创新生态体系,正孕育着成群“金蝴蝶”,为加速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积蓄澎湃动能。

打造医学创新高地

7月18日,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执行副主任、东南大学江北创新研究院院长程斌一行来到金华市中心医院,围绕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研究型医院建设等方面展开调研。​

金医集团副主任陈献国介绍,作为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培育单位,金华市中心医院始终秉持“科教兴院”战略,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在研究型医院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展研究型医院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金华市中心医院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9个、市医学重点学科30个、市临床重点专科8个。2025年非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创新团队、脑垂体瘤临床创新团队入选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行列,为提升专科诊疗能力和专科品牌建设提供新动能。

人才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医院大力实施 “人才强院” 战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通过海外研修等渠道培养中青年骨干,配置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助理,形成一支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科研人才队伍。

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医院围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诊疗,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基础研究为支撑,组建十大科技创新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97项,开展横向科研项目115项。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平台,内含生物样本库、遗传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精准诊疗中心,2025年2月获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格。此外,医院还搭建了临床科研大数据中心,首批建立肠癌、肺癌、肝癌、胃癌、心血管疾病5个专病数据库,累计收集4000余病例,组织和体液等生物样本2万余份,检验和治疗等相关数据40万余条。

今年,医院新增独立的研究型病房,在科研处下设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完整的科研管理体系,整合全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科研资源,基本形成“临床问题—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链。​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惠及更多患者。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但作为一家值得患者性命相托的医院,我们肩上的使命不仅局限于此。”金医集团党委书记杜金林表示,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是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金华市中心医院将坚持临床与科研兼优,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做科研创新先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不竭动力。

临床痛点催生“金点子”

“医院不是看病的地方吗,为什么医护人员要花精力搞研究?”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记者决定深入了解一下这些来自临床的智慧结晶。

很多颅脑创伤、呼吸中枢损伤等患者不能维持自主呼吸而需要人工辅助呼吸。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每年有700多例患者需要接受气管插管,由于病情较重,有的得插管数月,时间长的甚至需要数年,一部分不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需过度到气管切开状态。目前临床上气管切开的方式都无法避免切口的出血问题,这种出血往往是气切口的渗血,医护人员会用纱布加压或气切口内纱布填塞,但仍不能达到精准止血效果,尤其是一些有凝血问题和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患者,渗血会持续存在。能不能设计一款新的止血器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副主任陈琳提出了设想。在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童民锋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讨论、不断推翻重来,这项设计终于优化成型。这款“气管切口止血防护垫”包括气切垫、固定机构和气囊机构,当患者切口渗血时,只需对U形气囊进行充气,U形气囊对患者环形切口均匀加压,达到精准、快速止血的目的。止血后直接将气体排出即可解除加压,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达到及时精准及动态监测的效果。

在一些腹部外科手术中,医生会给患者放置腹腔引流管,将渗液、积液等收集到体外的引流袋中。然而,很多患者由于身体基础条件弱,腹部手术复杂,引流管周边会有大量渗液,患者难免感到焦虑,担心手术预后不好,换药的频率高了,医疗费用也增加了。不仅如此,大量渗液还可能导致引流管周围皮肤发生损伤。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解决渗液?肝胆胰外科一病区主管护师范恒丹为此下了不少工夫。在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金医集团主任俞世安的指导下,她在原引流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款“可吸收渗滤液引流袋”。“将导管改为可挤捏材质,再增加一个压缩袋,当发生管周渗液时,可以把压缩袋展开贴于引流管的管周,形成渗液的‘收集处’。管周感染、皮炎的发生能得到控制,同时能减少换药的频次,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范恒丹拿着一个手工做的“小样”,认真地为记者示范讲解。目前这一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相关企业青睐,进入了成果转化阶段。

临床痛点催生科研突破,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积极投入临床研究的事业中,在患者看不见的地方默默钻研,为保护好每一个珍贵的生命勇于“探险”。他们结合临床实践开展深入研究,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