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英士大学在金华|弦歌不辍播迁路 ①

1939年,英士大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中

位于丽水三岩寺的英士大学办公楼(资料图)

黄绍竑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英士大学之精神》的讲话

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创办初期学院分布图(原载《英士大学钩沉》)

英士大学校舍(资料图)

黄绍竑(1895—1966) 广西容县人,民国时期两度任浙江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记者 章果果

开栏的话

1938年,为救济东南战地失学青年,浙江省立战时大学开始筹办,此后改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国立英士大学。

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大学,历经磨难,先后迁徙于丽水、松阳、云和、泰顺、温州,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发展壮大。1946年至1949年,英士大学在金华办学,金华被确定为永久校址。1949年8月,英士大学解散停办,在校学生大多并入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

英士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英大校友蒋风不完全统计,先后在英士大学求学的学生超过2500人,经由英士大学校友会联系的1200多名校友中,具有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近400人。

英士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为我市留下了可贵的教育遗产。英大金华校友中,有专家学者、知名画家,也有教育界知名人士。

七八十年过去,大多数英大师生已离世,这段历史即将被遗忘。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推出“英士大学在金华”特别报道,回溯英士大学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深挖英士大学在金华的办学经历,英士大学的金华校长名师、知名校友,以及英士大学的深远影响,铭记这段可贵历史。

1937年12月4日,在晨光熹微中,黄绍竑乘坐的火车缓缓抵达钱塘江大桥。玲珑的古塔,绵长的大桥,一横一竖,雄奇旖旎,天光云影共徘徊,令黄绍竑不禁产生愉悦之感,几乎忘却就在不远的地方,战争正在猛烈进行。

此时的黄绍竑,刚被任命为浙江省主席。就在前一天,他从南昌乘浙赣铁路专车经过金华,会见已经撤退到金华的省政府人员。现在,他要去杭州,与前任主席完成交接。

这是他在抗战中第一次通过钱塘江大桥,也是他在抗战中最后一次通过这座大桥。

19天后,1937年12月23日,钱塘江大桥被炸毁。“等到五点钟时,隐约间见有敌骑来到桥头,江天暮霭,象征着黑暗将临,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开动爆炸器,一声轰然巨响,满天烟雾,这座雄跨钱塘江的大桥,就此中断。”这是茅以升回忆文章中的一段话。

钱塘江大桥由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历时两年多建成,通车使用仅89天,因战事逼近杭州,为防日军过江被炸毁。然而,通车不到3个月的钱塘江大桥,成为抗战中的生命线。短短89天内,抢运出的物资价值早已超过大桥的造价。更有无数军民,通过大桥转移到了后方。

其中,便有许多学生的身影。英士大学的故事,就要从这些远迁的学生说起。

“另外创办一个大学”

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陆续内迁,一场场“文军长征”开始了。

1937年9月,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浙江大学师生、家属组成的队伍,踏上漫漫迁徙路,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多公里,从杭州经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最终抵达贵州遵义、湄潭。

1937年11月开始,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内迁,辗转浙、赣、湘、黔、滇、川六省,历时9年。之江文理学院也于1937年11月外迁,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则在省内辗转办学。

抗战初期浙江的4所高校,除了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其他3所高校均迁离浙江。浙江学子乃至东南学子,面临着就近无大学可上的局面:“因受全面抗战之影响,东南数省之公私立大学,或已远迁万里之外,或犹留于战区之中,以致东南数省高中以上毕业之学生奔走彷徨,不知所事。此情此景,言之痛心。”

为此,黄绍竑曾发电报给迁到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欢迎他们回来。然而,因为事实的困难,不能实现。校方只答应以后在浙江设一个分校,只办一、二两个年级。就是说,分校的学生修毕两年的课程,就要送到本校去。

在此情形下,黄绍竑开始筹划在浙江建一所战时大学:“我觉得此次战争,为期必定很长,说不定会拖延五年、十年的,若果省境内没有一个大学,省内每年毕业的高中学生就没有升学的机会。这样浙江人才的培养,就要受到极大的影响,虽然那时还可到大后方的各大学去升学,但是在战时,交通的困难,汇兑的不便,费用的浩大,又有多少学生可以到大后方去读书呢?于是,我在省政府提议由省另外创办一个大学。”

黄绍竑的提议,当时不少人有所顾虑。动荡的战时环境中,是否可以安心办大学?战时人力、物力、财力均面临困难,是否能创办一个完善的大学?

而黄绍竑坚信战事不可能遍及浙江全境,只要尚有一块比较安全的地方,就可以而且应该办。他写道:“……抗战的时期,一定很长,能在战时坚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锻炼起来的学生,一定有很大的成就,所谓‘明耻教战’,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战时人力、物力、财力的困难,自所不免,但是并非绝对不可能解决的。我们做事,应以需要为前提,决不能因困难而停止。”

1938年夏天,创办大学一事开始筹备。当年11月,定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黄绍竑当选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实际负责人是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1939年2月,浙江省立战时大学筹备委员会正式开始办公,办事处设在丽水三岩寺。

1939年3月,筹备委员会在《东南日报》(丽水版)刊登广告,开展失学学生调查,共有1800多人登记。

同年5月,浙江省立战时大学改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以纪念辛亥革命先驱陈英士。陈英士,湖州人,中国同盟会元老,曾被孙中山誉为“革命首功之臣”,1916年在反袁斗争中遇刺身亡。如今,湖州尚有陈英士墓和陈英士故居,一为全国文保单位,一为浙江省文保单位。

“誓以奋斗精神,

维护我英大之萌芽”

省立英士大学原定招收一年级新生及高年级插班生共400名。根据调查及登记结果,大多数为高中毕业之失学学生,而曾在大学各年级肄业者为数甚少,因此决定只招收一年级新生440名。在校本部之下,分设理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三个学院。

1939年6月16日,英士大学开始报名。为让外省的学生减少行旅跋涉,8月8日至10日,分别在金华、丽水、宁波、临海、永嘉等5处同时举行考试。

此次招生,报名者685人,在金华等5处报到参与考试者共534人。考试及格录取的,理工学院理化系15名、机电系50名、土木系45名,农学院农艺系27名,医学院医学系34名,总计录取171名。实际到校上课人数为125名。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调查登记失学学生人数、报名人数与录取新生人数之间,差距有些大。曾参与英士大学筹备的胡庆荣据此做了原因分析:“一、已登记学生人数内,一部分已有职业或已无再求深造之志。二、交通困难,在上海一部分学生因海口封锁不能来考。三、国立各院校同时在浙招生。四、本校对于录取各学生之体格及笔试成绩至为慎重。以上诸端即为本次差额之原因。”

一座在抗战的烽火炮声中诞生的大学,注定了极其艰苦与极不平凡。

首先,创办经费不足。校舍建筑及学术设备,方方面面也都存在困难。

初办的英士大学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分三地办学。医学院沿用原医专校舍(原在临海,后迁至天台,1940年夏迁至丽水)。理工学院设在丽水,因为当时的丽水,是浙东工业较发达区域;农学院在松阳,因为松阳本为农业区域,而且,当时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在松阳,有师资及各项设备,“俾使两院学生在本校设备之外,更多得参考实习之处”。

理工学院及农学院院舍均需新建。理工学院院舍勘定三岩寺附近之金桥头平原,征购田地40余亩,因经费不足,建设费用一降再降,从6万元降至4万元,但总算开始建设了。农学院在松阳征购田地30余亩,院舍图样都已完成,并数次招商承建,因为标价超越原预算过巨,一直没有标定,也无从兴建。而图书、仪器、化学用品的购置,无一不遇到困难。甚至连汇款,都遭到几家大银行的拒绝……

还有轰炸。

1939年,丽水三岩寺的英士大学筹备委员会办事处连遭两次敌机轰炸。

6月25日下午,三架敌机盘旋三岩寺上空,投弹两枚,均落于办事处左边相距10余丈处。8月21日上午,又有多架敌机在办事处左边相距数丈处投弹一枚。胡庆荣特在文中记录这两次轰炸:“……先后两次均未命中,仅房屋、门窗、器皿等略有损毁,余均安然无恙。当时自许主任委员(许绍棣)以至各同人,不特毫无畏惧,而于愤恨之余,对筹备工作亦增勇气,誓以奋斗精神,维护我英大之萌芽,甚望今后本大学全体同人同学之奋斗精神,与日俱增。”

“集我所学之力量,

达我救国复仇之志愿”

在硝烟中,英大之萌芽破土而出。1939年10月22日,英士大学开学。10月23日,学生开始注册。10月26日,在省立处州中学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始业式。

12月9日,英士大学补行开学典礼。黄绍竑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英士大学之精神》的讲话:“抗战将近30个月,国土沦陷了这许多,本省土地也沦陷了许多,各地暂时被敌机轰炸,即本处也还可以看到敌机轰炸的创痕。英士大学在此烽火环境中产生,这就是本大学一种独特精神的表现……”

他说,此次抗战不知何时可以了结,在此长期抗战当中,“我们应该一面抗战,一面努力研究抗战有关之专门技术知识,增加抗战的国力”。他还说,英大三个学院设立的目的,是在造就三种不同的专门技术人才。将来这批技术人员是要为国家社会来用,不要自私自利地为个人用。英大学生“要效法英士先生,牺牲个人贡献国家民族的精神,把所学的技术悉用之于国家,乃至牺牲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生命”。

不知站在尚有敌机轰炸创痕土地上的青年学生,听到这一番话,心头是否热血翻涌?

1940年2月1日,《英大周刊》创刊号出版。创刊号刊登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校歌》,由南社成员胡栗长作词。歌词第一句,就让人心头一热:“六千君子,会稽雪耻,生聚教训为之基。前事不忘后人师,有为者亦若是……”用的是勾践复仇雪耻的典故。

胡庆荣为《战时中学生》撰写的关于英士大学文章中也写道:“(办学目的)无非为培养未来之健全人才,以期接替负起救国家救民族之重大使命。则我来此求学之青年,必须深体斯旨,刻苦自励。所谓饮食不忘救国,寤寐不忘救国,行动不忘救国,救国之志愈坚,则求学之心愈切。一旦学成,集我所学之力量,达我救国复仇之志愿,庶不愧为大时代中锻炼而出之利剑……”

肩负救亡图存使命,英士大学终于艰难起步。

按照原定设想,英士大学是要在丽水长期办学的,三岩寺的校舍已在兴建。三岩寺位于今丽水莲都区西北,寺依三岩,上有飞瀑倾泻,为丽水名胜,留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者,为唐代李邕任括州刺史时,在巨石上题写的“雨崖”两个擘窠大字。

三岩寺环境清幽,确为办学好场所。然而,校舍尚未建成,三岩寺再遭敌机轰炸。1940年9月28日,三岩寺29间讲堂、僧房被毁,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雨崖”石刻被震塌,掉落水潭。

直到1941年第一学期,英士大学工学院二、三年级才迁至三岩寺东北新校舍上课。遗憾的是,清幽的三岩寺,也已无法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英士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迁徙路。

(邵发明为本文撰写提供了诸多帮助,特此感谢。)

本文参考资料:

黄绍竑《五十回忆》

胡庆荣《关于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浙江省立英士大学筹备始末》

陈圣格《英士大学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