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唱戏】
借势写好 “后半篇文章”
“浙BA”赛事告一段落,但金华开发区的借势发展从未停歇。风光秀丽的九峰山、悠然惬意的九峰牧场、深厚底蕴的寺平古村还有上李走马灯、上堰头硬头狮子等非遗节目和银娘IP等文化元素,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成为“浙BA”舞台上金华开发区展示的城市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赛事不是单纯的竞技比拼,更是一种地方品牌的重新构建。
从亮相到深耕
打造长效传播的城市形象
“我游览了九峰山景区和寺平古村,体验很好。”义乌市民李生丰周末来金华看了两天球,趁着自己球队没有赛事的空当,他游览了开发区的几个景点。
赛事间隙,四处走走,是更多球迷的选择。而金华开发区的景点名胜在“浙BA”的展示,为城市形象塑造增添亮色。持球赛票根,游客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福利:寺平古村、九峰牧场可免门票入园,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村落文化、自然牧场的魅力,九峰山景区则提供首道门票五折优惠。
九峰山以其层峦叠嶂、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展现出金华开发区生态优美的一面,塑造了绿色、宜居的城市形象;九峰牧场的田园风光传递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气息,赋予城市一种慢生活、贴近自然的气质;寺平古村作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传统的村落布局,向外界展示了开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离赛场更近的湖海塘公园是市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一系列升级改造工程让其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
这些景点的集中亮相,使得金华开发区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更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与人文资源的魅力之地,城市的新名片拥有了更多维度,吸引着更多人关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金华开发区在文旅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从深入挖掘耕读文化内涵,推出“村歌嘹亮”系列文化传播活动,到举办各类乡村体育赛事,如罗埠镇的美丽乡村青年运动嘉年华、汤溪镇和洋埠镇的“村BA”等,将体育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点燃乡村热情,释放体育活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全民健身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也让乡村的文化阵地活起来,让乡村生活热起来,让基层群众乐起来。
从展示到活化
构建代际传承的民俗文化
“我学走马灯时间不长,这次能登上‘浙BA’的舞台真的很激动。”汤溪镇李村村的村民杨嫦菊今年46岁,很珍惜此次上李走马灯的登台机会。为了这个时刻他们排练了半个多月。
上李走马灯是金华开发区为“浙BA”准备的非遗展演之一。连日来,为了完美呈现节目,队员们顶着高温加紧排练。他们穿着戏服,套着裱糊好的各色竹马,跟着民歌的节奏,形成转圈、交叉穿插、对角穿插等各种队形。领队盛聪球拿着民歌的歌词,时不时与场边的老人们交谈,通过老一辈的经验校准队员们的音调。
2009年,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通过走访当地老一辈手艺人成功还原了上李走马灯,使其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这么卖力,也是因为汤溪镇的赵委员天天催。”领队盛聪球说,对于这次表演汤溪镇镇政府也非常重视,汤溪镇党委委员赵松鹤天天盯进度,还请了场外专家到村里来,实地改良节目的呈现效果。
此外,上堰头硬头狮子也在“浙BA”吸了一波粉。它作为金华开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硬”名远播,不仅在于动作套路中“狮子头”甩动的刚猛力道、腾挪跳跃的扎实功底,更在于一代代传承人的“硬功夫”——从扎制狮头时竹篾的精挑细选、彩布的层层缝制,到舞步招式的千锤百炼、鼓乐节奏的严丝合缝,一招一式皆藏着“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一举一动都透着“硬碰硬”的精气神。
此次两个非遗节目登上“浙BA”舞台意义非凡。一方面,“浙BA”作为浙江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拥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庞大的观众群体。它们借此机会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古老的非遗项目,拓宽其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热爱非遗。另一方面,这也是“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将非遗表演融入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