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我市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山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山地蔬菜成增收致富“金钥匙”

本报消息(记者 卢奕仿)近日,浦江县杭坪镇大塘村的高山番茄基地进入采收旺季。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筐,一筐筐色泽红润、饱满多汁的番茄被整齐码放,陆续装车发运。村支书李训盛介绍,得益于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等独特自然条件,这里的高山番茄酸甜可口、汁水丰盈,畅销本地及周边县市,目前收购价在每公斤8元左右,“接下来,平地番茄采收结束,高山番茄的价格还要涨”。

此外,在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郭子卿的技术指导下,该村引进两个高品质草莓番茄品种。“新品种将在半个月后采收,如果试种效果良好,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我们会帮助村里对接下游客商。”郭子卿表示。

在婺城区罗店镇盘前村,番茄也在批量上市。“目前基地每天可采摘番茄约30吨,采收期将持续到11月。我们村110多户农户种植了600亩番茄,大部分产品通过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各地。”村支书章军告诉记者。据了解,仅番茄这一项,去年就为该村带来2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在科技与政策双重助力下,我市山地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山地蔬菜播种面积达15.59万亩,年产量25.70万吨,主要品类包括茭白、茄子、生姜、四季豆和番茄等。磐安、浦江、兰溪、武义是核心产区,贡献了全市超八成的种植规模。2024年,这一“绿色产业”产值已突破8.5亿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强化“菜篮子”责任,对保障型蔬菜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淘汰低效产能,并依托山地特性科学规划种植,推动基地向标准化、绿色化升级,筑牢产业根基。同时,积极进行设施升级,仅2023年就立项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投入超63万元;磐安县聚焦茭白产业,推进“茭白+甲鱼”循环养殖等6大项目,总投资逾1800万元,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科技创新方面,携手浙大、省市农科院大力推广微蓄微灌、绿色防控等山地适用技术,并广泛应用金茭5号等新品种与双季轮作、弥雾降温等创新栽培模式,持续为“磐安茭白”等品牌增值赋能。此外,市区对山地蔬菜主产乡镇发放的500元/亩补贴,有效激发了生产活力。

下步,我市将着力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分区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区,进一步放大“磐安茭白”等区域品牌效应;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推广新品种与生态种植模式,驱动山地蔬菜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