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警惕汽车“山寨风”

□董金姣

去年,市民老陈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杭州湾揽胜”,觉得花小钱撑场面挺划算,就入手了一辆号称“山寨卡宴”的车,经销商说“这叫设计致敬”。

可每当遇到真卡宴,他还是会有一种“李鬼遇李逵”的尴尬。

小米SU7因神似保时捷被叫做“保时米”,成了中大型轿车销冠;领克900有着“杭州湾揽胜”的名头,月销量破5300辆;极氪9X因像库里南得名“杭州湾库里南”,两小时预订破万。车友眼中的“豪车平替”屡见不鲜。

不可否认,任何行业的初创期都绕不开借鉴。美国汽车曾学德国,日本车早年仿欧美,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开始时,也靠“逆向开发”蹚出第一步。就像初学画的人临摹大师作品,关键是临摹之后能否画出自己的风格。

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早已不是“初学画者”。自主品牌市占率近七成,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金华的零跑汽车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就拒绝“拿来主义”。当有人忙着抄外观、买现成技术时,零跑坚持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电子电气架构,连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都反复打磨。去年推出的零跑C11,原创的无边界前脸和可旋转中控屏,既没撞脸任何豪车,又靠“懂中国人的智能座舱”成了爆款。

反观一些靠“山寨”走红的车型,热闹背后藏着隐忧。有的因模仿被勒令停产,有的全系停售,这些前车之鉴都说明:靠模仿得来的市场就像沙滩上的城堡,潮水一来就没了。老陈后来换了辆零跑,他说:“开原创车出去,腰杆都直些。”这朴素的话里藏着消费者对“真实价值”的终极追求,他们想要的不是豪车的影子,而是物有所值的真诚。

中国汽车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靠的不该是各种山寨味的称号,而应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用原创攒下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