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健康金华

把“站不起来”的日子甩在身后

东阳市中医院骨伤科助力健康“行走”

记者 董超毅

“做了这么多回手术,都没信心了。”这是72岁的老虞去年面对手术时说的话。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伤了他的左腿小腿骨,三次手术也没能恢复,反而留下了神经损伤和小腿畸形,走路一瘸一拐。去年6月,他和患有关节损伤的堂弟约好一起去东阳市中医院做手术,但到了临门一脚,老虞退缩了。

老虞转而求助江湖郎中,贴草药,花了六七千元,效果却微乎其微。反倒是堂弟那边,术后恢复得一天比一天好,甚至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老虞看在眼里,终于在今年7月鼓起勇气,回到东阳市中医院接受了手术。昨天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可以自己下地走路了。

说起这段经历,老虞感慨:“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该拖那么久。”而把老虞从“蹒跚”带回“行走”的,是东阳市中医院骨伤科团队——一个在术后功能恢复、疑难关节病例处理上不断刷新“可能性”的团队。

X光片背后

是病人重新起身的希望

骨伤科主任包茂德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风景和美食,最多的是X光片。看似枯燥,但了解他工作的人都知道,每一张片子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患者走出人生低谷的希望。

这份执着,是在无数个“别人不敢接”的病例里磨炼出来的。

5年前,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的楼奶奶找到包茂德时,双腿几乎无法站直,极重度膝内翻,还伴有僵硬和屈曲挛缩畸形,整个人像是永远处在半蹲状态,双腿从正面看像个“菱形”。更难的是,楼奶奶每天靠走街卖豆腐谋生,她的情况在省内也属罕见。

包茂德没有退缩,而是用最低限制的人工全膝关节为她完成了手术。术后恢复顺利,四年后再见,楼奶奶不仅能走,还能爬山。省级大医院的同行专家听说后表示:“用最低限制型关节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厉害。”

东阳市虎鹿镇的程师傅,因罕见的肝豆状核变性导致右腿骨折感染、髌骨脱位,骨头已“跑”到膝盖两边,几乎完全失去了走路的能力。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婉拒手术。最终,他找到了包茂德。去年12月,程师傅接受手术,如今已可以正常行走。

还有一位从黑龙江齐齐哈尔赶来的朱女士,情况同样复杂。此前,她在黑龙江和吉林两地做了五次手术,但因感染控制不住,导致关节松动、骨质破坏。去年,东阳的亲戚让她找包茂德试试,她已经几乎不抱希望,就当是顺便看看亲戚,来到东阳。

结果却是意外的转机。包茂德判断,普通人工关节无法胜任,决定采用铰链型膝关节,并先彻底清创,控制感染。术后20天,朱女士已能独立行走。3个月后,她专程从东北赶回来,送来一面锦旗,感谢东阳市中医院让她重新“站了起来”。

Ⅰ期翻修

敢于创新突破

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个团队日复一日对技术的打磨与积累。近年来,东阳市中医院骨伤科不仅能处理复杂的关节置换问题,也在关节感染翻修这一领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人工膝关节感染是关节置换后医生及患者最不愿意遇到的并发症之一,其顽固性和难治性一直是让关节外科医生头痛的难题。因此多数医院选择Ⅱ期翻修,也就是先取出感染假体,等感染控制后再做重建。而Ⅰ期翻修指的是在一次手术中清除感染并更换假体,对手术团队的要求极高,风险也大。目前,东阳市中医院骨伤科在金华地区率先独立开展此类手术。

去年11月,81岁的吴奶奶成了其中一位受益者。她原本13年前接受过膝关节置换,又患有类风湿、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体质差,经常住院。这次感染让她几近崩溃,一度拒绝住院。最终在家人劝说下来到东阳市中医院,团队综合判断后,为她制定了Ⅰ期翻修手术方案。如今,她已顺利康复,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精准施术

实现“保膝”理念

在强调功能恢复的同时,东阳市中医院骨伤科也在手术理念上追求“保膝”最大化。

来自东阳市南马镇泉府村的吕女士,在左膝接受全膝置换术3个月后,右膝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医生详细评估后认为,她右膝的关节磨损相对局限,无需进行全膝置换,仅需进行单间室置换。

单间室置换,就是通过置换受损的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保留健康软骨、韧带及其他结构,实现精准修复和快速功能恢复。这种方式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术后关节活动度更接近自然状态。

如今,吕女士术后恢复良好,已能正常行走、上下楼梯,日常生活未受到明显影响。通过对不同病情精准评估和处理,骨伤科团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自身的关节结构,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包茂德说:“病人的信任、行业的尊重,都要靠口碑来积累,不管病人来自哪里,年龄多大,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一个,让他们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