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专精之道” 发掘“文化密码”
非遗评审专家为汤溪菜建言献策
本报消息(记者 胡雅心)7月30日下午,“非遗技艺·共话汤溪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厚大别院召开,邀请非遗评审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汤溪传统饮食文化爱好者以及餐饮从业人员共聚一堂,凝聚智慧,共同探索汤溪菜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汤溪菜是汤溪人融合闽南菜、徽菜和赣菜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多样食材创造性形成的具有汤溪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既是浙中饮食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汤溪人精神血脉的味觉载体。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汤溪传统饮食文化的抢救挖掘及保护传承发展等系列工作持续进行,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成功发布《汤溪传统饮食文化》(即《汤溪名膳》)市级推荐性标准,还先后成功入选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关成果还结集成书,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
座谈会上,金华市汤溪文化研究会向企业代表捐赠了《汤溪传统饮食文化》,并正式宣布成立汤溪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持续推动汤溪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发展,进一步提升汤溪饮食文化软实力,扩大汤溪餐饮市场竞争力。现场还为第二批6家“非遗项目汤溪传统饮食文化(汤溪名膳)”制作示范单位授牌,培育一批兼具技艺水准与市场活力的传承载体。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陈华文,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郑土有三位国家文旅部非遗评审专家针对《汤溪传统饮食文化》冲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目标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三位专家均对申遗构想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从民俗类非遗切入是可行方向,但需在细节处深耕打磨。
郑土有提出,要深挖“万年上山文化”这一源头活水,系统梳理地方志、族谱、民间故事中与汤溪传统饮食相关的文献记载,让汤溪菜的历史纵深更具说服力。他特别强调“专精而非求全”的策略:“与其罗列诸多菜品,不如聚焦最具代表性的几道,讲透它们与节庆、婚丧、农耕的关联。”在他看来,申遗的关键在于让饮食文化“扎根生活土壤”,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住老味道精髓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营反哺传承,形成“保护—活化—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让文化棋局真正活起来。
“汤溪菜是活着的文化基因,保护它就要用活态传承的思维。”陈华文的观点直指核心。他建议一方面提炼汤溪菜作为区域性饮食代表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关注其内部的微差异。“这种多样性恰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要将生活场景的丰富性与饮食技艺的独特性深度融合。”
陈勤建则从文化战略高度强调:“非遗保护本质上是守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支点,每一种地方饮食都是独特的生活样式密码。”他指出,汤溪菜的申遗不应止步于技艺本身,更要解码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就像‘肉沉子’为什么是赠予新女婿的专属菜肴,这类饮食细节中都暗藏着地方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汤溪菜里藏着太多诸如此类的文化密码,亟待我们去发掘。”
专家的深度剖析引发共鸣,其他参会代表也纷纷各抒己见,为汤溪菜的发展传承建言献策。
饮食是最鲜活的文化密码,守护这份味道,就是守护汤溪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将以此次座谈会为新起点,共守非遗根脉,共烹时代新味,让这份穿越千年的烟火气,飘得更远、留得更久、燃得更旺。”汤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