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让创新成为金华发展新引擎

——二论学习贯彻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强调,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精神,总结固化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推进机制优化、政策迭代、举措创新。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港”“廊”“链”主战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推进创新金华建设。此次全会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发展、扬长补短的使命担当,必将有力引领全市上下把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重中之重,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目标是砥砺前行的动力。对标建设创新浙江的内涵特征、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我市研究制定《金华市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在统筹把握“全面对标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创新目标与发展目标相统一、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相兼顾”的原则下,明确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我们要不断对照目标,评估实际进展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干出特色、干出实效。

路径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我市建立“3+1+1”工作体系,确定5个方面攻坚重点。“3”即“教育”“科技”“人才”,这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3个重点领域;第一个“1”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落脚点在于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浙中板块;第二个“1”即“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目的是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这一工作体系充分体现“扬长补短”方法论,在教育、人才等领域锻长板、增优势,在科技产业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在人工智能领域抢赛道、挖潜力,加快集聚赶超发展动能。

行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科技创新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一方面,相关企业、科研人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长期主义推动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全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平台筑基、创新主体扩群、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服务提能、创新政策优化。

惟进取也,故日新。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社会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创新成为推动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