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采价员用汗水记录“人间烟火”

记者 卢师慧

昨日早上6时多,家住金东区塘雅镇含香村的黄娅平已坐上527路公交车。经过东关站后,她骑上共享单车,赶往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她背着一个不算太大的背包,里面装着防暑药、雨伞、防晒衣等物品,这些都是她应对高温天气的装备。此时市场已热闹起来,而她的身影在这片喧嚣中显得十分特别:只问不买、只记不拿。

正值早高峰,市场里热气腾腾,各种蔬果的清香与吆喝声交织。黄娅平穿梭在摊位间,留意各类商品。“红薯4元一斤,菠菜7元一斤。”她一边听着商贩报价,一边用手机在价格采集系统中娴熟地录入信息。

近来,我市持续高温。但对于黄娅平这样的一线采价员来说,高温天气不过是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每个采价日的早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们已穿过街头巷尾,踏上采价之路,记录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这便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常。

“我们主要通过询价模式采集价格。由于每个摊位的售价不同,我们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户进行定点跟踪采价,确保数据的可比性。”黄娅平提到,采价时偶尔也会买些菜。这是因为有少部分摊贩对“只问不买”的采价方式不太理解,可能会有些意见。这时顺便买点菜,既能缓解尴尬,也有利于工作开展。这一小小举动,体现了采价员工作的不易与智慧。

上午9时,黄娅平结束在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里20多家摊位价格的采集工作,涉及100多种蔬菜与水果。这份工作,她已干了6年,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遇到冰冻酷暑等特殊情况,每月固定的几日,她都坚持前往采价点,采集价格准确无误后及时上报。

不止黄娅平,在高温下坚守的还有众多采价员。当日,记者跟随负责建材类采价工作的黄红燕来到江南建材市场。刚到市场门口,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黄红燕穿着防晒衣,戴着防晒口罩,即便全副武装,也难抵烈日的炙烤。

记者跟着她顶着烈日,奔波于市场内的各家店铺。建材市场里遮阳的地方不多,地面被晒得发烫。仅仅走了5家店,就已经汗流浃背。但黄红燕并不在意,依旧专注地向商户询问各类建材的价格,认真记录每个数据。

为确保价格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所有采价员都必须严格按照“三定一直”要求,即定时、定点、定人,在固定日期进行直接采价,且当日要完成价格采集上报工作。价格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市场的波动;也是民生的“温度计”,关系百姓的生活冷暖。在这炎炎夏日里,一线采价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承受高温“烤”验,奔走在菜场、超市、商场、服务网点……他们用汗水和坚持,为市民保“价”护航,成为高温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守护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