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 汤溪上李走马灯迎来首秀
记者 徐桢瑾
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李村,有一项以村名命名的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就是上李走马灯,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与南宋皇帝赵构有关。
前段时间,上李走马灯来到“浙BA”金华赛区现场进行中场表演,要知道它的上一次表演是在14年前。在候场区,李村党支部书记汪尚莲对记者说道:“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大家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许久不表演有些生疏;兴奋的是,时隔14年后又有机会展示这项非遗。
走马灯源于复疆心
上李走马灯起源于上李村,即今天行政村合并后的李村。上李走马灯很特别,它和我们常见的画影随行的走马灯不同。表演者需身穿戏服,站在一个以竹篾、纱布扎制成的马灯里,一行人手持各式各样的花灯,一边哼着特有的小调,一边踩着碎步、牵着马头,不停变换阵型,动静之间,似真有人在骑马。
上李走马灯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南宋时期,有个名叫李烁的大臣,他是我们上李村的始祖,走马灯就是他想出来的,据说是为了唤起宋高宗赵构的复国斗志。”汪尚莲说。
相传,当时李烁专门请来能工巧匠,扎制了10匹竹马,竹马内放有红烛。他还找来男女孩童穿上戏装行头,手持火把。其中一名孩童扮作少年将领模样,代表赵构。只见少年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一行人,与他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上演了一出光复大宋疆土的情景。
宋高宗看了走马灯表演后,大肆赞赏,上李走马灯也由此声名鹊起。
汪尚莲告诉记者,上李走马灯的表演一直保持传统,表演者都是一群小孩子,只不过手持的不再是火把,而是村民们自己扎制的花灯,形态各式各样。按照习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表演走马灯,这是村里的一件要紧事,也是最热闹的时候。然而,村里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走进心里的走马灯
上李走马灯最近的一次演出,是这次在“浙BA”金华赛场的中场演出。再上一次,是在14年前,也就是2011年。比14年前更早的,是60多年前。
60多年前,上李走马灯几乎每年都会表演,村民就没有不喜欢看的,甚至周边村的村民都要跑过来看,或者专门请马灯队去他们村子表演,上李走马灯去汤溪镇上演出也是常事。
“我以前是马灯队的‘跟屁虫’,他们表演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每场演出我都会看。”周益珍今年已经72岁,她对走马灯的痴迷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粉丝,现在她还会哼唱几首走马灯表演时的调子。
“那阵子,我吃了饭就拉上隔壁的女孩子一起去马灯队集合的地方,等着他们演出,去得晚了抢不到好位置。”周益珍回忆道,走马灯表演热闹又好看,最吸引人的是表演者手中提着的花灯,10盏花灯各不相同,有蝴蝶、仙鹤、银瓶等形状。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最想拥有这样一盏花灯。
和周益珍这样看过走马灯表演的,大多是老年人。现在,不要说小孩子,就连四五十岁的村民都很少有人看过上李走马灯的传统表演。
“我小时候没看过走马灯表演,但我爸爸小的时候表演过走马灯,走马灯的事都是他和我说的。”村监委会主任李进杰说,父亲常常和他提起过去走马灯表演盛况,并对走马灯后来的没落感到惋惜。
村民自发恢复走马灯
传了800多年的走马灯不能就这样消失了,这是当时不少村民的心愿。
2011年,村里的几位老人自发组织要重新恢复上李走马灯,他们大多是60多年前表演过走马灯的人,那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其中就包括李进杰的父亲李顺忠。“当时,父亲看其他村子迎龙灯弄得很好,想着他们这一代表演过走马灯,还能再走一走。”
就是这样不甘心也不忍心走马灯逐渐走向没落,几位老人靠着儿时的记忆,自己扎马灯,做花灯,在纸上画走马动作和阵型花样。“动作全靠想,到底是这样走还是那样走,马灯、花灯也是,这样扎对不对,以前是什么样子的,都靠他们自己回忆。”李进杰说。
今年90岁的李增高是当时极力建议恢复并参与恢复走马灯的老人之一,他是汤溪民俗文化研究会的一员,一直以来都很关注这一民俗活动。按照当时的行政规划,他并不是上李村的村民,却和上李村的村民一样热心,全程参与恢复上李走马灯这件事。
“很幸运的是,有个村民家里保留了过去走马灯表演时的曲目,这对恢复上李走马灯帮助很大。”说着,老人拿出曲目资料,《采茶歌》《拜年歌》《八仙歌》……正是周益珍熟唱的几首。当村里再次表演起走马灯时,那种熟悉的热闹又回来了。
近些年,汤溪镇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地保护和传承上李走马灯,一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精准保护,重点扶持。同时,为上李走马灯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
汪尚莲说,在镇政府支持下,这次他们才有机会把上李走马灯带到“浙BA”现场,走到了更大的舞台,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