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生态“净脉活血”
——东阳“扫黄打非”全链治理构建多维保障
记者 卢师慧 黄娇丽 文/摄
连日来,东阳“扫黄打非”宣传活动多点开花:各乡镇全民阅读活动相继开展,通过多元形式引导村民走进书屋、爱上阅读;各大暑期公益托管营里,“护苗行动”热闹进行……这一幕幕场景,生动展现了该市以“扫黄打非”为文化高质量发展基石、为城市文化生态“净脉活血”的实践探索。
从专项整治的铁腕执法,到版权保护的智慧防控,再到护苗行动的文化滋养,东阳以“净化—防护—培育”的全链条治理思维,为文化生态构建起多维保障,让文化发展在“深呼吸”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专项整治“亮剑”
以机制创新守护文化安全底线
近期,虎鹿镇在文化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一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以来,虎鹿镇“扫黄打非”办深入辖区书店、文具店及商超开展专项检查,同步推进白峰村“好书漂流”、三星村“全民阅读”等活动,将文化净化与文化惠民巧妙结合。针对中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该镇创新采用“大字号图解手册+方言讲解”的方式开展专题宣传,有效提升了他们对非法出版物的辨识能力。
虎鹿镇的行动是东阳全域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东阳市累计开展专项检查超百次,覆盖印刷企业400余家次,对非法印刷、网络违规售书、校园周边不良文化产品等问题建立了“露头就打”的快速响应机制。其创新推出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套标准管规范,制定《出版物企业合规经营指引》,细化检查指标;一份清单明底数,建立“一企一档”数字化台账,实现文化企业信息动态更新;一个闭环抓处置,划定巡查、上报、处置的全流程时限;一张地图控风险,对重点场所实施“亮灯”管理,通过“挂图作战”精准施策。
东阳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通过定期开展专题推进会,通过“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成效评估”的闭环管理,推动整治工作向精细化迈进。
版权保护“筑堤”
为影视产业注入法治动能
近日,横店镇联合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在辖区内开展印刷行业“扫黄打非”专项检查行动。行动中,工作人员不仅严查非法出版物印刷行为,更现场指导企业优化管理制度。
横店是全国影视文化产业重镇,东阳对版权保护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破获的“某速影院”侵权案尤为典型:犯罪团伙未经授权上线12万部影视作品,通过涉黄涉赌广告牟利148万元,主犯最终获刑并处罚金,该案被五部委挂牌督办,入选浙江省检察机关十大典型案例。此外,东阳市法院依托知产“三合一”审判模式形成刑事民事协同处置路径(“刑民同处”),有力震慑了犯罪行为。针对擅自改编热门小说摄制微短剧的问题,明晰改编边界,从创作源头进行规范。
东阳市聚焦网络与版权保护,以科技赋能、全民共治、精准打击构建文化安全防护网。在技术赋能层面,东阳构建“空中+地面”立体防控网络:利用无人机侦查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2024年拆除20余处,实现1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与互联网企业建立数据直通机制,通过“AI智能审核+人工复核”实现线上侵权内容多级审核机制;针对网络侵权,开展系列专案攻坚,2024年破获涉影视版权刑事案件4起。此外,发放普法折页10万份、开展“版权进社区”活动100余场,将保护理念融入秦王宫景区的古装巡游、非遗道情表演等文化场景,构建“全民共治”生态。
护苗行动“织网”
以文化浸润守护成长净土
7月31日,马宅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护苗·手绘绿书签”主题活动,吸引约20名村社青少年参与。活动通过动画短片、PPT展示等形式,介绍非法出版物、盗版书籍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还结合案例传授辨别盗版书籍的技巧,并鼓励举报涉黄涉非线索。在手工制作绿书签环节,孩子们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用水彩笔写下宣传标语,绘制图案,摘抄名言警句,现场氛围浓厚。
暑假以来,东阳市以“监管+教育”双轨模式织密保护网。执法人员对校园周边教辅资料、卡通文具开展合规性清查,从源头阻断文化“污染源”;同时,依托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构建公益托管网络,将“扫黄打非”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相关举措收获家校点赞。
从文化环境的合规性清查到“马生宣讲”的生动解读、“横小影护苗”的情景演绎,再到道情表演的非遗创新、亲子共读的温馨互动,东阳始终坚持“清除与培育并重”。去年2月,多所学校参与的金丽衢“护航开学季”海报巡展,让“护苗”理念跨区域传播;开学季、“六一”、寒暑期等关键节点,常态化的文化市场清查与沉浸式教育活动同步推进,持续为未成年人注入辨别是非的“免疫细胞”。
“守护未成年人,既要清除文化‘污染源’,更要培育辨别是非的‘免疫细胞’。”东阳市“扫黄打非”办负责人表示,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让“扫黄打非”从硬性规定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自觉,既筑牢外部防线,更激活内生动力,为成长净土厚植精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