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财经民生

30年收藏上万件红色老物件,成为“会说话”的历史教科书

这不是第一站,也不会是最后一站

记者 罗中炉 黄娇丽 文/摄

8月4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宣传画主题展”在东阳总部中心展出。展览通过一系列红色宣传画藏品,全景式展示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抗战岁月。

这场主题展是义乌市佛堂镇桥西村村民何盛父子俩近30年红色收藏路上的又一站。这对父子默契配合,让一批批红色老物件成为“会说话”的历史教科书。

本次展览为期一周,共展出80块展板、100幅宣传画,涵盖抗战英雄人物宣传画、抗战时期各大战役地图、南京大屠杀照片等多个系列。

展品中一套讲述抗战英烈赵一曼生平的连环画式宣传画最为珍贵。画面连缀成篇,完整展现英雄事迹。何盛介绍,当年识字率低,通俗易懂的连环画成为宣传党的政策、革命精神的有效工具,连环画式宣传画由此诞生。

现场,38幅南京大屠杀照片震撼人心。这些照片,何盛收藏于20世纪90年代,真实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史实,是历史留下的铁证。由于原版照片展陈不方便,何盛自掏腰包,将这些珍贵资料制成图片进行展示,让每一位观众能更直观了解历史真相。

展览现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参观者聚在一起,共同触摸历史脉搏。许多单位组织党员和青年团员前来观展,暑托班老师也带着孩子过来观看。东阳爱心志愿者还特意邀请抗战老兵来到现场,他们结合展品讲述亲身经历,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93岁的老兵志愿者龚景山讲述起当年经历时,眼神坚定:“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只有手榴弹、轻机枪,但为了中国人能过好日子,我们有勇气,不怕牺牲流血。”九旬老兵志愿者王友嵩望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感慨万千:“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在观看人群中,一对父子看得特别认真。方涛带着8岁的儿子来观展,他边看展边给儿子介绍图片背后的故事。“现在有的孩子不一定知道这些惨痛历史,带他来观展,就是要让他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展厅里,不知是谁先起了头,几位老兵哼唱起红歌,越来越多观众循声围拢,有人轻轻跟着和,有人驻足凝神,歌声久久回荡。

这些展品凝聚着何盛及儿子何祖斌的多年心血和家国情怀。199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何盛开始收集抗战系列图片以及红色老物件,部分藏品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如今,何盛的藏品数量已超万件,在红色收藏圈积累了不小的名气。今年初,他还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吸纳为“红色宣传画”门类会员。

为支撑这份爱好,何盛投入了大部分积蓄。一开始,这份“不接地气”的收藏并不被家人理解。随着红色老物件的历史价值逐渐被社会认可,家人真切感受到藏品的历史价值。渐渐地,何祖斌成为父亲红色收藏的坚定支持者。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何盛在义乌当地举办首次红色藏品展。此后,他陆续收到各地的展览邀请。他还经常主动拿出藏品,捐赠给中小学校、雷锋书屋等地,让红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公共教育。此次展览,何盛与儿子何祖斌在筛选、整理、装裱过程中耗费了大量心血。“为了贴合本次展览主题,光挑选展品就花了整整三天。”何盛说。

如今,筹办红色宣传画展已成为何盛父子俩的共同爱好,两人成了红色展览的“最佳搭档”。

近年来,何盛父子俩依托收藏的红色藏品,先后举办了抗美援朝宣传画展、雷锋主题展、红色英雄人物主题展等多场特色展览。

“东阳不是第一站,也不会是最后一站。”何祖斌说,今年上半年,他们已带着藏品走进义乌部分中小学巡展。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他们还将走进更多学校、社区,让红色文化在巡展中不断传递,让更多人从老物件里读懂历史、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