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视觉

从“孩子去哪儿” 到“追着星星赶月亮”

记者 胡雅心 文/摄

8月1日上午,金华开发区汤溪镇节义村广场上,一群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少年成排肃立。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响起,孩子们目视前方的国旗,高举右手行少先队礼,并齐声高唱。在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节义村举行了特别的升旗仪式,为这些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上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

家长要上班,家中老人年事已高,照顾孩子难免力不从心,每到暑期,“孩子去哪儿”就成了乡村家庭的普遍难题。从2021年起,节义村村两委便瞄准群众的这一痛点,依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退休老教师等本土力量开办暑期托管班,用公益之力为家长们排忧解难。

今年,节义村延续往年做法。为了让托管班更贴心,村两委从6月份就开始谋划,在村民群里提前发布通知,明确办学时间和地点,积极联系返乡大学生,组织家长有序报名,并提前准备好了图书、画笔等教学道具。如今,托管班里共有25名7—15岁的学生,既有来自本村及周边乡村的孩子,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家在同一片屋檐下组成了临时的“大家庭”。

7月1日起,节义村文化礼堂正式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村里的返乡大学生和退休老教师们开展了为期8周的“萤火微光·筑梦课堂”公益教学行动,为孩子们定制了晨练、文化、书画等特色课程,组织他们开展下棋、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让乡村少年儿童的暑假有了探索新知的窗口。

杭州医学院的准大二学生邵承,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毛毛哥哥”。接到村里的邀请时,正处于期末的他毫不犹豫答应了:“在学校就常做志愿者,能回来带带家乡的孩子,特别有意义。”他不仅提前制订了详细的暑期计划表,还每天带着孩子们晨练、上文化课、画画、下棋,分年级段辅导作业、讲授新知识,成了课堂上最活跃的身影。

节义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戴燕虹每年都全程参与托管班的管理,她不仅陪着孩子们读书学习,还编排了一出重阳节舞蹈《中华孝道》,手把手教孩子们走位、摆姿势,为重阳节汇演进行精心准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7月17日,寺平村崇德堂里传来国学朗诵的声音。节义村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排好队伍,步行10多分钟来到相邻的寺平村,跟随国学老师的脚步,体验了一天的国学课。

“这位老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退休教师,国学功底十分深厚,近期带着她的游学团到寺平游学。我们专门联系,就是想让孩子们都来体验体验,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村党支部书记邵文杰说。

除了文化与艺术的滋养,村里还整合多方资源,将课堂“搬到”室外,组织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及“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帮助孩子们掌握自救技巧和网络安全知识,为快乐假期筑牢坚实的防护网。

此次公益教学行动通过多元形式和丰富内容,为乡村孩子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