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特别报道

“手把手”教方法 “心贴心”传经验

——金华开发区网格员“传帮带”成长记

记者 吴璇 文/摄

在金华开发区的大街小巷、社区楼栋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服务员——专职网格员。他们穿梭于市井烟火,扎根在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服务群众,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今年以来,金华开发区以深化网格员“三能”行动为抓手,创新构建阶梯式培育体系,首建“网格导师库”,57名优秀网格员受聘上岗,通过“案例剖析+实战模拟”的精准帮扶,手把手传授“网格真经”,推动基层治理经验在传承中迭代升级。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这些“青蓝相继”网格经验,感受网格化治理在开发区落地生根的蓬勃活力。

从手忙脚乱到独当一面

师徒结对激活治理活力

在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秋高社区这片因城市更新而焕发新生的热土上,235栋居民楼、50余家商铺、3个老旧小区与2个新交付小区交织成一幅纷繁复杂的治理画卷。面对这道充满挑战的治理难题,秋高社区以“导师帮带”机制为契机,以网格赋能基层治理。

拥有6年丰富经验的网格员郑祎雯,今年多了一个新身份——开发区首批“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导师”。她与初入职场的“萌新”方丽婷结成了师徒对子。

如何与居民拉近关系?这是方丽婷面临的首个挑战。初次走访时,紧张让她语塞,回应她的也是居民略显冷淡的目光。一旁的郑祎雯见状,立刻上前示范。“阿姨,最近菜价怎么样?买菜还方便吗?”“这几天太热了,空调该开就开,千万别省着,中暑了更麻烦……”几句家常话,瞬间拉近了距离。方丽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空就在办公室反复揣摩练习。

从跟随走访到独立实践,再到每日复盘,方丽婷在郑祎雯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与居民沟通的艺术,学会了如何精准记录问题、有效协调矛盾。一次次拉家常式的交流,不仅敲开了居民的心扉,也敲响了方丽婷成长的鼓点。一场看似不起眼的“传帮带”,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网格导师帮带让基层工作活了起来。

郑祎雯深知,网格工作重在实践。一次,两户居民因楼道堆放杂物爆发激烈争执。郑祎雯闻讯后,迅速带领方丽婷赶到现场进行调解。“我家里实在没地方放,暂时放在楼道又怎么了?”居民李阿姨说。面对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情况,郑祎雯没有急于讲大道理,而是先共情:“阿姨,我非常理解您家里空间紧张,把东西暂时放在楼道也是出于无奈。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安全问题,万一发生火灾,这些杂物很可能会堵住逃生通道,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见李阿姨情绪逐渐缓和,郑祎雯主动与物业公司沟通,为李阿姨申请到了一个临时堆放点,从而圆满解决了问题。一旁的方丽婷边看边记,深刻体会到:化解矛盾,法、理、情缺一不可,关键要站在居民立场想问题。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郑祎雯看来,作为导师,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塑造。每周“师徒日”是强化薄弱环节的固定辅导时间,针对方丽婷工作中的短板,郑祎雯会进行专项提升,让方丽婷在每一次的辅导中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放手不放眼”,在日常工作中,郑祎雯积极鼓励方丽婷独立承办活动,在关键时刻默默给予支持,让方丽婷在挑战中不断进步。“有时候,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传帮带’的点滴日常里。在一次次走访、一次次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网格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方丽婷表示,今后要把学到的本领用活,让居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有着落。

在秋高社区,“导师帮带”不仅让新苗快速成长,更让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充满了蓬勃生机。

从“金”招牌到“活”招牌

新老携手跑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总有一群“蓝马甲”步履不停。他们丈量民情,点亮万家灯火;他们化解矛盾,更传递邻里温情。在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万达社区,资深网格员金琳真正以薪火相传的坚守,携手新人洪倩倩、陈雪瑶,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绘就一幅经验与青春交融的动人图景。

“金老师,倪女士因为工作调动要退美容卡,商家坚持只能转卡不能退款……”接到洪倩倩的求助电话,金琳真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赶往辖区一家美容机构。面对情绪激动的倪女士和态度强硬的商家,金琳真先安抚双方,随即以情、理、法结合,并参考社区过往案例提出折中方案:按单次均价折现未使用的8次服务。两小时后,商家同意退还1024元。“金老师教我‘背靠背调解法’,先单独倾听诉求再寻找平衡点。”洪倩倩在复盘时感慨,“她总说‘调解不是争输赢,而是解心结’,这句话让我明白基层工作的温度。”

每周二的“网格工作分享会”是金琳真和伙伴们的“充电站”。她的笔记本堪称“网格宝典”:走访台账、活动模板、沟通话术一应俱全。“敲门要选早晚餐时间,穿蓝马甲、带网格日记、心里记着居民需求,居民才把你当自家人。”金琳真传授秘诀。

元宵邻里节策划时,陈雪瑶提出增设“手作灯笼工坊”,金琳真立刻升华创意:“灯笼纸上印老照片,请老人讲中秋故事,再让孩子画玉兔,组队完成!”活动当天,30组家庭其乐融融,连独居多年的刘大爷也笑逐颜开。“金姐教我,活动要有温度、有回声。”陈雪瑶展示着笔记本,“现在我会记下王阿姨爱跳舞、李叔叔会修电器,下次活动就能精准‘点将’。”这种“老经验+新点子”的融合,让社区活动报名人数翻番。正如金琳真所说:“网格员是温度的传递者——把居民的心愿变成行动,平凡日子也能闪光。”

“王奶奶前几天摔伤了,小洪最近记得帮王奶奶送饭;5号楼消防通道杂物要联合物业再巡查……”工作例会上,金琳真带着新人逐条梳理待办事项,她的“三色管理法”让新人迅速上手:红色标注紧急事项,黄色标记需多部门协作,绿色记录常规工作。

当洪倩倩因阳光城市花园A幢和B幢的两台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进度缓慢而焦虑时,金琳真带着洪倩倩逐户走访,手把手传授经验:先发动离退休党员和业委会成员组成攻坚小组,选定群众基础好的作为带头人;。随后,她搬来金发豪园小区的改造案例:“他们更新后故障率降了90%,这是实际数据。”居民们看着对比图表,终于点头签字。

“金老师教我,攻坚要‘先聚人心,再用数据说话’。”如今,洪倩倩已能独立处理大部分民生诉求。她在最新日记中写道:“跟着金老师学到的不仅是方法,更是对职业的敬畏——网格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居民的贴心人。”

在金琳真的成长手册里,记录着新人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的蜕变轨迹;在洪倩倩、陈雪瑶的民情日记中,写满了对“师傅”的感激与传承的决心。这种“老带新、强基础、促提升”的培育模式,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如今,这“新老搭档”依然奔走在社区的每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小事不小视,民心即初心”的深刻内涵。

社区里的“黄金搭档”

用温情织密民生服务网

在金华开发区西关街道婺星社区,经验丰富的网格员何梅娟与新入职的朱慧超组成“黄金搭档”,在网格管理、矛盾调解、消防安全等领域开启深度协作之旅,为老旧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小朱,快拿上笔记本,咱们去看看生鲜店的漏水情况。”何梅娟的声音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近日,辖区一家生鲜店被漏水问题困扰,天花板上的水滴如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砸落,货物被浸得湿漉漉,严重影响店铺的正常经营。店主急得团团转,见到何梅娟两人赶来,连忙上前:“何姐,你们可算来了,再这么漏下去,我这店都没法开了!”楼上6户人家则因维修责任和费用分摊问题,关系变得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

了解情况后,何梅娟立刻化身贴心的安抚员,拍着店主的肩膀说:“您别急,我们一定帮您解决好。”何梅娟一边安抚店主焦虑不安的情绪,仔细查看漏水情况,同时耐心地向朱慧超讲解:“小朱你看,这漏水点在角落,很可能是楼上管道老化导致的,等下我们上去走访,要注意观察各家的管道走向。”随后,两人开启“扫楼”模式,一户一户地走访调解。

每到一户,何梅娟都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居民的诉求和顾虑,用温和的语气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她一边和居民交流,一边向朱慧超传授沟通技巧:“和居民打交道,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先共情,再讲道理,就像给矛盾‘松绑’。”朱慧超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点头记录,还试着用何梅娟教的方法与居民沟通。在走访四楼业主家时,朱慧超试着说:“我知道您担心费用分摊不公平,其实我们也是想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一起把问题解决了,您看您有啥想法?”业主愣了一下,随即打开了话匣子。

走访过程中,她们了解到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但也都表示愿意解决问题。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协调,6户人家终于达成了共识,同意共同出钱维修管道,解决漏水问题。生鲜店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朱慧超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这几日,何梅娟与朱慧超又一次踏上了入户信息采集的征程,开启了新一轮的网格走访工作。“李奶奶,我们来看看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呀?”每到一户居民家中,何梅娟和朱慧超都面带微笑,亲切地与居民拉起家常。她们详细询问居民的家庭情况、生活需求以及对社区工作的建议,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细节。遇到居民提出的疑问和困惑,她们耐心解答,尽力提供帮助。

作为经验丰富的网格员,何梅娟在走访中不断向朱慧超传授工作技巧和沟通方法。朱慧超也虚心学习,逐渐掌握了与居民打交道的要领,工作起来越发得心应手。“在走访过程中,何姐会和我讲一些实用的入户沟通技巧,比如先聊点家长里短拉近距离,再谈正事,这能让我快速与居民熟悉起来。”朱慧超说。何梅娟则笑着补充:“小朱学得很快,现在和居民交流越来越自然了,以后肯定是个得力的网格员。”

青蓝相接,传承不息。在婺星社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何梅娟与朱慧超这对“黄金搭档”,以“传帮带”为笔,以责任与担当为墨,共同绘就了一幅老旧小区焕新颜的生动画卷。从漏水风波的巧妙化解,到入户探访的温情交流,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网格工作的真谛——不仅在于解决矛盾的智慧,更在于贴近民心的温度。

从“新手”到“能手”

用帮带传承绘就乡村和谐画卷

在金华开发区基层治理网格化工作中,“导师帮带”计划如源头活水,为基层治理注入蓬勃生机。洋埠镇一乐堂村网格化管理服务导师章庆红,与新入职网格员陶金彩、丰理红结对,以经验传承与实践指导,谱写着基层治理的“青蓝接力曲”。

“咱们做网格工作,腿要勤,嘴要甜,心要细。”章庆红拍着陶金彩和丰理红的肩膀说道。深耕网格工作多年的她对辖区情况如数家珍,哪家有老人需要照顾,哪家孩子在外地打工,她都一清二楚,还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陶金彩和丰理红作为新入职的网格员,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践经验,章庆红的帮带就像一盏明灯,为他们点亮了工作方向。

在平时工作实践中,面对复杂琐碎的群众诉求,章庆红总是带着陶金彩、丰理红一起走访入户,手把手传授沟通技巧。“跟村民交流,不能摆架子,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章庆红一边走一边说,“特别是针对各类矛盾处理,要记住‘共情先行、法理结合’,先让他们觉得你懂他们,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她带着新入职的网格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个要领,屡见成效,丰理红也渐渐明白:“原来沟通不是简单地讲道理,而是要先走进对方的心里。”

不久前,村民王大妈与邻居因堆放杂物和下水道排水问题发生了几次口角,矛盾越积越深。网格员陶金彩和丰理红主动上门调解,可由于与王大妈还不熟悉,话说不到点子上,入户劝导调解无果,当事双方各不相让。“这可咋办啊,我们说啥她们都听不进去。”陶金彩急得直跺脚。章庆红听说后,拍了拍他的肩:“别急,我跟你们一起去。”

她带着陶金彩与丰理红分别找到王大妈和其邻居了解详细情况。见到王大妈,章庆红笑着说:“王大妈,这大热天的,可别气坏了身子。我知道您是觉得门口堆点东西方便,可这下水道堵了,不仅您家不方便,邻居家也受影响不是?”王大妈听着,脸色缓和了些。章庆红又转向邻居:“您看王大妈也是个实在人,远亲不如近邻,平时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舒坦。”说着说着,当事双方情绪逐渐缓和。最后,师徒三人一起将王大妈家门前的下水道清理干净,将杂物摆放整齐。经过此次调解,王大妈与其邻居冰释前嫌,和好如初。陶金彩看着这一幕,心里豁然开朗:“原来调解真的有技巧,章姐这招‘共情先行’太管用了。”

日常业务指导中,章庆红经常围绕信息采集、事件上报等重点工作,系统传授工作方法。从规范采集居民信息、建立动态台账,到安全隐患的标准化记录与快速流转处理,再到办公软件的实操技巧,她都一一进行细致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带,陶金彩和丰理红都能独立开展工作,面对消防设施设备排查、电脑操作、入户信息采集等问题都能妥善处理,得到工作伙伴及村民的一致肯定。“现在走在村里,大家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真好。”丰理红开心地说。陶金彩也点头附和:“这离不开章姐的耐心教导,她不仅教会了我们工作方法,更让我们明白了网格员肩上的责任。”

章庆红看着两个徒弟的成长,眼里满是欣慰:“看到他俩能独当一面,我打心眼儿里高兴。网格工作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去,才能把村子治理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