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视觉

追光!昆虫博士的 萤火虫之梦

姚刚发现汤溪镇岭上村的一处湿地有许多野生萤火虫

姚刚家里搜集的昆虫标本就有上百种

姚刚拍摄停在树叶上的萤火虫

野外微距镜头下拍摄到的萤火虫

孔亮茗布置自己的创业基地

孔亮茗看着自己培育出来的萤火虫幼虫兴奋不已

在孔亮茗的创业基地,姚刚指导他改造出适合萤火虫生存的环境

姚刚指导孔亮茗如何科学营造萤火虫生存环境

姚刚正在查看每日记录的水温、喂食及幼虫生长情况

为了模拟野外水流确保水质,姚刚联合智能制造学院共同研发了一套水循环系统,但食物缠绕依然是养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姚刚指导孔亮茗用体视镜观察萤火虫发光器

姚刚和孔亮茗对野生萤火虫进行采样研究

姚刚把阁楼改造成工作室,在电脑上处理拍摄的萤火虫照片

记者 楼冀阳 实习生 徐俊哲/摄 金璐/文

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是静谧夏夜最美的景象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想要在野外见到“会飞的小灯笼”已十分困难。

金职大农学院教授姚刚正在破解这个难题。他是一位研究昆虫的博士,希望通过工业化养殖,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补充野外种群。

姚刚与萤火虫的缘分始于2014年。他是兰溪人,博士毕业回到浙江工作,在一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防治害虫的绿色项目中,他“以虫治虫”,用萤火虫来对付蜗牛,效果很好。从此他开始酝酿规模化养殖萤火虫,为种植户提供一种纯天然、零污染的生态防治方案。

来到金职大农学院工作后,姚刚在学生中发起招募,寻找愿意参与这项特殊实验的科研助手。大一新生孔亮茗怀着好奇前来应征,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萤火虫守护者”经历,寒暑不辍。

这对师徒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萤火虫的存活率从最初的40%提升至90%;自主繁育也获得成功;他们还联合金职大智能制造学院的团队,共同研发了一套水循环萤火虫养殖缸。

在姚刚的实验室里,萤火虫批量养殖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孔亮茗今年6月从金职大毕业,他不仅掌握了全套养殖技术,更成长为业内少有的萤火虫培育专家,他将萤火虫工厂作为创业项目,把实验室成果向产业转化。

姚刚说,除了农业生态防控,萤火虫旅游市场需求同样旺盛。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供应依赖野外捕捉,而萤火虫工厂的出现将改变这种情况。他还有一个梦想,恢复萤火虫野外种群,让更多孩子看到萤火虫在林间草丛飞舞,点点微光像是洒落人间的繁星。